出口術加稅 拒搞全民退保<br>曾俊華推防左預算案

出口術加稅 拒搞全民退保
曾俊華推防左預算案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公佈新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雖然今個財政年度政府錄得649億元盈餘,財政儲備高達7,340億元,但曾俊華仍堅拒大加經常開支,拒承諾搞全民退休保障計劃,更以歐美國家福利主義引至債台高築為戒,暗示在香港人口老化情況下,若盲目增加開支,可能要再研究加稅及擴闊稅基徵新稅。有商界人士認為,曾俊華想防止政黨及工會的左傾勢力坐大,令政府開支陷入失控局面。
記者:莫劍弦 林俊謙 陳雪玲

曾俊華昨日在立法會宣讀梁振英政府首份財政預算案。曾俊華對今年政府財政狀況繼續「估錯數」,由去年預測有34億元赤字,今年埋單計數卻錄得649億盈餘,財政儲備高達7,340億元,可支持政府23個月的開支。
在庫房水浸下,曾俊華只沿用以往做法,提出包括退稅、免差餉等11項一次性紓困措施,涉款330億元,又再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為N無人士提供援助。他又不點名對政黨要求增加經常開支有保留,強調政府必須緊守審慎理財原則,表明政府用錢要「應使則使」,而不是「為使而使」,「更加唔應該胡亂地使」。

曾俊華昨公佈財政預算案,暗示若盲目增加開支,或要研究加稅。
何家達攝

稱以歐美債台高築為戒

曾俊華又以歐美國家為戒,指那些國家的政府長期理財失策,福利措施過度膨脹,致債台高築,最終需透過緊縮開支削赤,所以港府必須緊守量入為出的原則:「如果我哋盲目增加開支,今日嘅支出最終只會成為下一代沉重嘅負擔。」
至於泛民及建制派力促的全民退休保障,曾俊華亦不為所動,強調必須以理性、務實、審慎的態度去探討,並且要顧及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以及對下一代可能造成的財政壓力。他又特別提到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壓力,指出到2041年長者數目將達256萬人,佔全港人口三成,而老年撫養比率,亦由80年代初10名適齡工作人士支援一名長者,跌至2041年兩人供養一人,所以他會成立一個由庫務科領導的工作小組,邀請學者及相關專家加入,研究為人口高齡化帶來長遠財政承擔作周全規劃。
據悉政府成立有關小組,主要希望以專業、政治中立角度研究人口老化對政府財政長遠影響,特別是對稅收的壓力。另一官員指出,近年社會左翼思潮氾濫,政府有需要令市民了解增加福利的代價:「增加福利係好,但錢從何來?財政儲備頂唔到好耐,到時市民係咪支持加稅?」數年前研究後不推行的銷售稅可能重上議程。

亦有官員指出,現時逾7,000億元財政儲備狀似「水浸」,可能有能力派糖、放水,但未扣除6,000多億元公職人員法定退休金,一旦作出撥備,港府即面對財政危機,但強調當局對是否作出改變未有立場。曾俊華其後在記者會上,雖否認工作小組是為加稅鋪路,不過他數度重申,香港的稅基狹窄,「要做啲嘢整闊啲(稅基)」,亦沒有正面回應任內會否拓闊稅基甚至加稅,自言經濟好的時候,市民認為沒必要加;經濟壞的時候更不能加,要深入研究,提出數據,日後再考慮。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王永平批評,所謂撥備退休金是混淆視聽,因每年只發放約200億元退休金,且逐年減少,並非政府不增加開支的藉口。

李卓人斥無新理財思維

工黨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批評,曾俊華無任何新理財思維,又不肯承諾推動全民退保、增加經常性開支,無法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及貧富懸殊矛盾,基層市民難分享經濟成果。
商界對這份防左預算案表示讚賞,工業界議員林大輝認為,曾的預算案堅守審慎理財、量入為出原則同時,內容與梁振英先天不足的施政報告相反,令人有不少驚喜,形容「目標比施政報告清晰好多」。獅子山學會創辦人、評論員李兆富亦支持曾俊華不向左翼力量屈服,堅持不做全民退保,他又表明若政府真有大幅盈餘,應該考慮全民免稅一年。

蘋民洗版

Lar Lar Lar:

當中產收入只是三十幾萬時,我不是活在貧窮線以下是甚麼?當中產同貧窮收入差十多倍時,貧富相距應該都有幾百幾千幾萬倍吧!

Pat Tsei:

財爺今次又比人「中」又比人「剷」,重唔係中產?冇錯喎!

伊達樂樂:

原來佢連自己條數都唔識計,怪不知(得)會計錯香港人盤數啦。

泰勒:

正一守財正苦(政府),多收那麼多稅款也不還富。

Alice Cfl:

年年話前景差,年年話會無錢,跟住年年剩幾百億,算術咁差都做到財爺?

Kong Ming Ming:

簡直唔係講人話,三十七萬(財爺月薪)係中產?難怪香港遍地係窮人包括我在內!

David Hoi Sing Lam:

(預算案)全無人性,不知民間疾苦。

節錄自蘋果日報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