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特首,遇上「基金佬」財爺。庫房水浸,曾俊華沒大幅退稅、沒推出長遠扶貧政策,昨在預算案中將「多餘錢」注資入最少七個基金及機構,涉款406億元。關愛基金獲大筆注資150億元,援助N無人士,但大多屬一次性或短期措施,無助基層脫貧。樂施會總裁、前高官余志穩批評,預算案變「排洪政策」,旨在紓緩散財壓力,沒長遠承擔。 記者:王家文 袁樂婷 張文傑
關愛基金注資150億元、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注資50億元、語文基金揼50億元、海運及空運人才培訓基金也分到1億元、僱員再培訓局也獲注資150億元作種子基金……屈指一算,曾俊華在昨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合共斥資406.2億元,注資入七個不同的基金及僱員再培訓局。
身兼扶委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成為預算案的最大「受益人」。曾俊華昨建議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元,連同原本的50億元政府注資,預計每年投資回報可超過10億元。曾俊華相信,扶貧委員會可有效善用這筆注資,推出先導計劃。林鄭月娥昨表示,150億元注資,可為N無人士提供援助,同時延續部份具成效項目。
為政府填補漏洞
扶委會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羅致光也表示,相信新注資可加強關愛基金的力度和靈活性。現時關愛基金有兩個項目援助N無人士,包括為居住環境惡劣的低收入人士及租住私樓的低收入長者提供津貼,在新注資下,兩項目計劃合併,並延續推行。
身兼扶委會委員的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國柱直言,政府扶貧政策不足,才需要注資關愛基金去填補漏洞,「因為你(政府)做唔到,我哋(關愛基金)先去做」。他坦言,政府長遠需把具成效措施作為恒常項目,納入經常性開支。關愛基金是前特首曾蔭權於2010年施政報告提出,原定向商界募捐50億元、政府注資50億元,兩年下來僅獲認捐18億元,至今實收僅11.9億元。
政策缺乏持續性
另一扶委會委員、樂施會總裁余志穩批評,預算案多項扶貧紓困建議,包括注資關愛基金150億元,只屬「短期排洪政策」,只為政府紓緩散財壓力,未能回應基層住屋和在職貧窮問題。余指出,政府有充裕財政資源,但未能有效運用,對長遠扶貧作出任何承擔。
社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批評,預算案沒落實特首梁振英的競選承諾,漠視N無人士,僅複製去年的預算案,以審慎理財作擋箭牌,不肯就財富再分配去改善貧富懸殊,拒絕投放更多公帑於經常開支項目,導致政策缺乏持續性,對此深表失望和遺憾。
曾俊華寧願注資各基金也不大幅退稅、不作長遠財政承擔,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鍾劍華博士直斥:「根本就係錢太多,又唔想派晒出去,所以搵啲地方用咗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