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說孩子好像不太願意與人溝通,不知有甚麼方法可引發孩子說話的動機,其實有效方法就是讓孩子作為溝通的帶領者。在日常溝通上,家長有沒有注意到與孩子說話的內容是否切合他們有興趣的話題,家長應多發掘孩子平時喜歡的東西及人物,若孩子很喜歡火車,就以火車的款式或歷史演變為題來建立溝通起點,這樣做多半可以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和溝通意願。打開話匣子後,便可趁機與孩子溝通。
有些家長可能有疑問,孩子年紀這麼小,如何可以成為溝通的帶領者?儘管兒童未足一歲,他們也有很強的非語言表達能力,如運用眼神、身體語言等作互動溝通。家長可以通過觀察、等候、聆聽來讓孩子成為溝通的帶領者。
觀察孩子的專注目光、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推斷孩子感興趣的事、人和感受,並加以解釋,這便可更明瞭孩子的溝通意欲。舉例來說,坐火車時,孩子目不轉睛地看着鄰座小孩玩火車模型,家長可以推測孩子可能很喜歡火車,此時家長可以與孩子展開有關火車的話題。
靜候回應 勿急於追問
家長要等候孩子表達需要、感受和興趣,避免過多的說話,句子間應多作停頓,使孩子有足夠的時間溝通。舉例當家長拿着一個蘋果模型,要求孩子說出名字時,家長應作出適當的等候(約三秒),勿因為孩子未即時回應,而急於說出答案或不斷重複問題。聆聽孩子的發聲或說話,嘗試理解他的意思,令孩子感到被重視。特別當幼兒尚未有語言能力時,家長更應耐心地以微笑和言語回應幼兒發出的聲音,這樣他們才有動機說話。
撰文:協康會青葱計劃總經理陳綺華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青葱成長路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