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國會選舉出現左右勢均力敵意見紛紜的情況不讓人意外。先不管比例代表制下小黨及政治聯盟各據一方的局面,單從歷史及經濟佈局看意大利向來是板塊紛陳,不易統一式出現主流的地方。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意大利統一以前,這個「長靴」半島分割成多個不同的小國及自治城邦。盤據意大利北部的Sardinia王國首相Cavour經過多年努力,遠交近攻威逼利誘一點一滴把意大利半島變成統一的國家。當時有一幅著名的漫畫把Cavour畫成鞋匠,用心把一塊一塊皮縫合起來形成一隻「長靴」。
而從經濟佈局上來看,意大利半島以羅馬為界基本上可視為兩個截然不同的地區。羅馬以北是意大利的經濟重心區,最先進的工業,最美麗的時裝,最好的葡萄酒都能找到,米蘭、翡冷翠、維羅納更令人悠然神往。羅馬以南卻是落後的農村地帶,地方大家族勢力雄厚,西西里島更有惡名昭著的黑手黨橫行,到現在還未能完全根除,可以說,這隻「靴」的南端跟地中海對岸的北非好不了多少。把先進、國際化的米蘭跟西西里拼在一起,要他們有一致的意見實在不容易。
更何況歷史、地理、經濟佈局等基本因素外,意大利人對國家何去何從也顯然有點迷失。自歐債危機波及意大利後,上任蒙蒂政府為了取得歐央行及IMF的應急借貸,為了穩住債市債息,大力推動緊縮財政政策,削減政府開支,加稅及調低公務員薪酬福利等。表面上看蒙蒂的做法穩住了債市,實際上卻令意大利經濟不斷收縮,令意大利人苦不堪言,更令債務佔GDP比例進一步上升。
另一方面,意大利向來是歐盟一體化進程的核心,即使在九十年代面對多次衝擊包括貨幣被狙擊及退出歐洲滙率機制,意大利仍然堅持走在一體化的最前線,並成為成立歐元區的核心,跟德國合作無間。但在金融海嘯及債務危機後,不少意大利人及政黨對德國政府遲遲不肯大力出手救助其他歐元區國家有微言,它們更視厲行緊縮政策的蒙蒂政府為德國的代言人,把德國的利益、想法硬生生壓在意大利人頭上。當意大利人對幾十年的歐洲一體化事業有疑慮,對親密的歐盟夥伴有抗拒時,他們自然亂石投林,甚至把票投給政綱離經叛道的政黨(提倡退出歐元,賴債的五星運動黨)以示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意大利選舉怎能不出現亂局一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