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的電影話題,照理該是李安導演憑《少年Pi的奇幻漂流》再度揚威奧斯卡,本已準備動筆開寫,沒想到竟因一位小姐的影評而自亂。只因藝發局剛頒授首屆藝評獎,而金獎得主是幾年前才赴港就讀、現任職本地黨報記者的北京女孩。她捧走5萬元的獎金之餘,也留下一篇狠批去年位列香港華語電影票房榜亞軍的港產片《低俗喜劇》的文章。
自問觀影水平一般,就算記下隻字片語,都只是有感而發,不敢奢言「影評」。而拜讀完這位小姐洋洋3,000多字的評論,更加自愧不如,真的寫不出如此鴻文,一是文采不及,力不從心;二是我長於此地40幾年,由細睇港產片到大,我只能說,有啲嘢都真係旅港者未必能夠體會。不過,眼看這幾年所謂的中港合拍片,確實感受到逐漸流失的本土情懷。
內地資金充裕,市場龐大,投資人都係諗住買得大賠得大。不過題材方面卻要投鼠忌器,沒險可走。當年為沉寂多時的港產片重燃希望的《無間道》,咪因為結局鋪排不夠「正面」而差啲禁足內地,最終只得另拍一個富「教育意味」的扭曲潔本屈就。所以大部份的合拍片背景要不是民初武打(《葉問》、《十月圍城》),就是現代愛情(《危險關係》),反正不痛不癢,最緊要與敏感題材保持距離,眾事勿理。這種先天性的取材閹割限制,無疑造就政治正確及偏向內地口味的戲種,不過既可符合強國的遊戲規則,又能大賺人仔,何樂不為?而甚麼「本土」、「道地」的考量只怕是多此一舉。
電影人拒遭閹割
幸好還是有些電影人願意逆勢而行,迎難而上(常將這話掛在口邊的那位梁先生,還請好好參詳一下箇中意義)。其中表表者當然亦數彭浩翔,他的作品未必是你的那杯茶,但我敢話你一定飲得出係正宗港式的絲襪奶茶。而彭導對小姐的回應有其中這番話(節錄):「你認為《低俗》是垃圾,我認為打壓《低俗》是剝削言論創作自由的下斜坡……只因我認為香港電影不應只有一種顏色、口徑與聲音。對不起,我成長的環境,教會我不該為了生活安逸而閉嘴,我不反對合拍片,但我反對香港只有合拍片。」正如我並不反對「中港融合」,卻對官員眼中只有「中港融合」極度反感。
至於戲中主角杜汶澤的賀辭亦是得體到肉:「首先恭喜賈小姐得獎,亦感謝閣下買票觀看《低俗喜劇》。無暇拜讀妳的藝評,深感抱歉。祝福妳有天能放開懷抱,活得快樂!所謂『咩人睇到咩嘢』,蒙羅麗莎的微笑,快樂的人可能看到她對着你微笑,自卑的人卻覺得她在恥笑你。至於蒙羅麗莎她本人……佢理九得你!」
但願港人有天都真係可以理九得佢。
盧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