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點賺350億? - 蔡東豪

蔡東豪專欄:點賺350億? - 蔡東豪

最近美資私募基金凱雷(Carlyle)把持有的最後一批中國太平洋保險(2601)悉數出售,計算前後多次批股,合共套現400億元。凱雷於2005和2007年分別購入中國太保股份,成本約50億元,換句話說,凱雷投資中國太保,賺350億元,行內術語是eight-bagger,賺足七倍。《金融時報》形容凱雷投資中國太保是私募基金史上最賺錢的一單刁。投入50億元,七年收回400億元,世上有比私募基金更好賺的生意嗎?
私募基金業不透明,甚至有點神秘,讀者不會認識很多朋友從事這行業。即使是規模數一數二的凱雷,全球員工數目可能只有三數百人。大部份私募基金規模只有十多二十人,包括負責會計和電腦的同事。從事私募基金業的人不多,私募基金又不想高調公開業務運作,這行業跟平常人距離很遠。香港最出名在私募基金工作的人,應該是美資黑石(Blackstone)大中華區主席梁錦松。黑石在做甚麼?梁錦松在做甚麼?我相信香港人不大清楚,梁錦松也不會急於告訴公眾。

私募基金搵錢兩大法門

廿幾年前我入行時,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有另一個名字,叫直接投資(Direct investment),把私募和直接加起來,便得出這行業的營運模式:從非公開渠道募集資金,直接投資在非上市公司。私募基金跟股票和債券基金的分別,是私募基金的投資者全是機構投資者,把募集到的資金,投資在小量非上市公司身上。
私募基金賺錢靠低買高賣,手法主要分開兩種:第一種是靠財技。八九十年代歐美財經界流行槓桿式收購,收購者舉債,收購後把資產拆骨套現,特別是出售一些非核心或不被市場注視的業務。一場數字遊戲後,收購者可能是動用小量資金,便控制了一件很賺錢的資產,牽涉的是財技,當中沒創造實質價值。香港人最熟悉的槓桿式收購是盈科收購香港電訊,一提到這宗經典大刁,讀者立即理解私募基金的財技運作,其價值創造過程在計數機上,而不是在生產線上發生。
第二種是靠投後管理,即是私募基金入股後,改造被收購公司,希望醜女變公主。短期內改造一間有問題的公司,難如登天,因為問題存在必有原因,原本管理層束手無策,從外面突然走進一班西裝友,可立即神奇地解決問題,是天方夜譚。私募基金須在短時間內提高盈利,只得一招,是節流。開源是控制以外的事情,短時間內近乎不可能,惟有節流是控制之內,管理層手起刀落,即見成效。私募基金進場後第一個指定動作,通常是精簡人手。

愛玩財技 被視為吸血鬼

香港人熟悉另一個從事私募基金的名人,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羅姆尼。奧巴馬團隊對羅姆尼其中最嚴重指控,是他從事私募基金期間,單從商業角度行事,把大量本來在美國的就業機會移到國外,是殺死美國就業的兇手之一。私募基金從股東利益最大化出發,入股後大幅削減成本,切入點很多時是前任管理層做不出的事,例如裁員。
好的東西不會便宜,私募基金惟有買一些欠佳的東西,然後靠財技和裁員這些手法,在最短時間內賺錢。全世界勞工團體都憎恨私募基金,視它們為吸血鬼和劊子手。私募基金寧願悶聲發大財,從不高調張揚具體業務狀況,原因是想避開公眾視線。新聞界朋友,下次訪問梁錦松,試下談談黑石具體投資狀況。
當一些事情搬到內地,必定立即變得更快更大更強,私募基金不例外。2000年以前,內地無私募基金可言,十多年時間,內地私募基金業蓬勃至梗有一間喺左近,由高幹子弟到海歸才俊到國企幹部,人人在搞私募基金。除了更快更大更強,內地商業世界的另一特點,是有好東西的時候,一窩蜂湧進,在最短時間鬥殘,私募基金也不例外。
內地私募基金的問題,是歐美同業用來賺錢的兩招(財技和裁員)──用不着。內地金融市場不夠成熟,大部份財技工具不存在,拆骨出售資產予其他企業不盛行,買入後唯一可做是「等」。投後管理也不容易,特別在內地,裁員不是純粹商業行為,私募基金能夠幫忙的,頂多是協助提供先進財務、IT、人事管理系統等,實質效用有限。因此,在內地活動私募基金的最大挑戰,是適當時候以筍價入股,然後把公司盡快上市,等待時機套現。

內企變高傲 引資靠關係

說到這裏,相信讀者明白在內地活動的私募基金,喜歡聘請高幹子弟的原因。在內地,即使是今日,資產和股份轉讓,牽涉的不只是商業考慮。在內地私募基金世界,「關係」依然是最重要武器。以凱雷入股中國太保為例子,2005年內地保險業已開始成形,不是未開發的高風險行業,國家打算扶持那幾間企業,有迹可尋,不會是偶然。中國太保不是禾稈冚珍珠,也不是石頭爆出來,是有秩序地食正內地保險業發展,在2005年的時候,其前景已有一定能見度。凱雷當年能夠入股中保,過程中一定有好多人做了當時來說非常恰當的事情。我不知道這些是甚麼事情,不過推測是牽涉非常高層次的關係。
相信不少新成立的私募基金,是被近年賺大錢的大刁吸引入行,不過這些新丁可能要面對壞消息,凱雷這種賺八倍的刁,很難再現。須注意這些刁這幾年退出市場,即是之前好幾年前入股,如凱雷2005年入股中國太保,那時候仍有一些蓄勢待發行業,這些行業龍頭自信心仍未是最強,不介意引入外來資金,增加知名度,或引入西方管理思維。今時今日,內地企業目中無人,怎會看得起甚麼私募基金。假如今日有一間得到國家扶持的企業,不知為何,引入私募基金投資,我可以肯定語氣推斷,這不是關於知名度,也不是關於西方管理思維,這一定是關於關係,兼且是很高層次的關係。

有入冇出 疑似消化不良

除了中國太保這種大刁,內地仍有很多民企需要外來資金,幫它們更上一層樓。香港股民領教過投資民企,教訓是最好不要站近,內地民企有很多事情沒法理解,英明如凱雷也失手,凱雷有份投資的中國森林(930)和美國上市的China Agritech都出事停牌。私募基金投資民企的趨勢是,好刁要搶,價錢搶高至沒水位賺錢;次一級的刁,投後日夜擔心輸錢。但私募基金總要投資,當好刁搶不到,其他刁惟有照殺,信運氣。
在內地,私募基金套現方法,主要是上市。近年內地和香港IPO市場淡靜,美國市場因多宗醜聞困擾,喪失對內地企業興趣,私募基金退出渠道買少見少,變成有入冇出。根據投資銀行China First Capital統計,2001至2011年,私募基金共完成約一萬宗投資,約7,500宗仍未退出,這個市場消化不良。

蔡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