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發改委昨宣佈上調成品油(即汽柴油)零售價,並於本月25日凌晨起生效。汽油每噸加價300元(人民幣.下同),折算每升加0.22元,柴油每噸則加價290元,折算每升加0.25元,是次為今年成品油價格首次調整。
內地媒體引述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陳晴表示,是次調升成品油價格有助提高煉油業利潤,中石化(386)盈利將在每噸115元水平,中石油(857)的煉油虧損則由每噸220元大幅下調至70元左右。
該分析師又稱,成品油佔內地消費物價指數(CPI)佔比約為0.2%,而是次成品油上調價格幅度約為3.6%,變相將CPI拖高約0.007%。
將間接令CPI明顯上升
分析表示,雖然油價加幅並未對CPI造成太大的直接影響,但卻會導至運輸成本增加,令相關成本加大對CPI的影響,連同春節期間食物價格上升,故分析估計,本月CPI會較上月明顯上升。
發改委上調油價,但成品油調價新機制靴子仍未落地,中國石油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稱,新機制方案早已成熟並上報,能源價格定價機制更為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出台時間不宜一拖再拖。
董秀成稱,各國超發貨幣的態勢若不能得到控制,下半年大宗商品價格有可能走高,若原油價格重上高位,國內通脹再起,穩物價將成為經濟頭等大事,與市場更加接軌反應更為靈敏的新機制推出勢必再度延後。
雖然輿論對現行調價機制不滿因而期盼新機制推出,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提醒,新機制更加與國際接軌,在國際油價上漲周期中,國內油價將會比現在調整更為頻繁,對新機制的反對聲音可能會比現在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