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生無公屋、無綜援、無津貼,是不折不扣的「N無人士」。他與持雙程證太太和4個月大女兒居於80平方呎劏房,兩斤蔬菜和手掌大小的豬肉要分一星期吃。試過申請關愛基金的劏房津貼,卻因所住劏房有獨立大門而被拒。周三將公佈財政預算案,他要求不高,只望政府的扶貧措施能配合基層市民需要,以及放寬申領津貼門檻,「起碼生活有番啲希望」。
記者:袁樂婷
胡先生(30歲)月入13,000元,劏房月租花掉2,500元,「業主算好肯平少少,同區起碼要3,000蚊先租到」,加上他在機場上班,每天要花數十元車費,「(月入)睇落好似唔算少,但左扣右扣,其實所剩無幾」。
為了儲錢留作女兒將來的學習開支,兩夫婦節衣縮食,假期從沒娛樂,只在家附近逛逛,甚至窩在家中;每星期只買兩斤菜和30元豬肉,要分七天吃,所謂「加餸」也只買廉價的豆卜。女兒喝人奶,白天用尿布,「情願自己洗,夜晚先用尿片,慳番好多」。
是全無希望的困局
他無奈稱,劏房戶的電費由業主控制,無法享受電費津貼,每度電收1.3元也惟有「硬食」,「業主已經收平咗租,仲有乜條件同佢傾(減電費)」。關愛基金去年向劏房住戶發放一次過津貼,他同樣被拒諸門外,因所住劏房有獨立大門通向公眾樓梯,「冇綜援、冇津貼,儲埋啲錢又唔夠買樓,係完全見唔到希望嘅困局。小朋友一大,更加連儲錢嘅幻想都冇埋」。
胡先生希望政府檢討關愛基金各項津貼的申請門檻,例如劏房津貼改以居住環境大小及同住人數為評估標準,「一家三口住80呎地方,擺得張床嚟就冇晒位,睇得到係惡劣」。他指,現有的標準令很多擁有獨立大門的劏房住戶無辜失去津貼,「設身處地諗吓,係咪真係佢哋預計嘅咁理想」。
爭取低收入保障聯席發言人吳堃廉稱,政府有必要制訂全面和長遠的扶貧政策,例如低收入補貼,並放寬申領津貼的門檻,「只做一次性津貼,根本幫唔到基層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