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龐貝氏症、法布瑞氏症、高雪氏症及黏多醣症等,對不少人來說是一大堆陌生的疾病名稱,容易誤會患者「冇得醫」或要用昂貴藥物。為提高一般人對罕有疾病的認識,歐洲多個病人組織將每年2月最後一天定為「國際罕有病日」,今年本港有病人組織設計適合幼稚園、小學及中學使用的網上教材,希望將罕有病教育融入日常課堂中。
龐貝氏症碩士仍待業
正在大學修讀社會政策課程的賴家衛,與哥哥也患有龐貝氏症,他較為幸運,目前仍可以活動自如,但已完成碩士課程的哥哥則需要使用呼吸機。他說,社會對罕有病患者有不少歧視,如認為治療患者的疾病醫藥費高昂,未必願意援助,但他認為每個生命也值得公眾關注。
他表示,哥哥畢業至今已大半年,但一直找不到工作,就算想找一些能力所及的文職工作,也不獲面試。現時國際上已有不少保障罕有病患者權益的法例,但香港卻未重視,加上醫管局用藥指引不透明,令不少正使用貴藥的患者擔心不知何時會被突然停藥。
八成罕有病屬遺傳性疾病,例如龐貝氏症便是先天缺少一個分解肝醣的酵素GAA,導致肝醣不斷堆積破壞肌肉功能。在歐洲,把罕有病定義為發病率在2,000分之1或以下,由於患者人數少,治療及權益也易被忽視。香港黏多醣症暨罕有遺傳病互助小組設計了一套網上愛心教材,透過填色習作及通識搜查等活動,增加學生對罕有病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