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影話:《林肯》(Lincoln)<br>恐懼的自由來使

蘋影話:《林肯》(Lincoln)
恐懼的自由來使

朋友說: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不必選了,鐵定是丹尼爾路易斯(Daniel Day-Lewis)的囊中物。我想不會吧?他已得兩屆獎項,總不會給他三枚冠軍指環的。但你看完《林肯》後,覺得給他十次都不會太多。他和導演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都示範了怎樣才是將一個神化了的人放下身段,成為凡人的真正好功夫。丹尼爾路易斯站出來便是一個林肯,不是盧海鵬式的,而是你覺得林肯便是這個樣子。
這當然是假象,任何對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所謂真實描寫,我總認為不可能。《林肯》這部電影成功的地方,也看到史匹堡不只寶刀未老,簡直是越老越堅,積聚多年的電影內功。雖然仍是大美國主義,仍是愛國示範電影,卻比從前含蓄得多,可愛得多了。

丹尼爾(中)在國務卿等幕僚協助下,爭取每張游離票以通過憲法解放黑奴。

點到即止顯成熟

故事不是從林肯成名開始,而是他繼任總統後,內戰已經打了四年的時間點做切入,講述他在戰爭還未完結前,已急於通過十三條憲法,解放黑奴法案。而在他努力爭取下,終於以些微票數之差通過了歷史新的一頁。這個切入點其實相當危險,搞不好觀眾會看得一頭霧水。《林肯》的確是一部口水多過茶的電影,但導演的功力令你非常容易明白他的勝敗關鍵在那裏,怎樣最後透過他的努力,親自出馬去找尋選票,贏得最後勝利。而你早已知道歷史是怎樣的,你還是會為他擔憂。

議會是共和黨跟民主黨的政治角力之地,近二百年來都沒改變過。

《林肯》令你目不暇給不只是電影的手法,懂得點到即止是史匹堡以前最不擅長的,可能是年紀大了明白事理。而真正讓我們看得入神的是所有演員的演技,丹尼爾不必說,配角湯美李鍾斯(Tommy Lee Jones)我便從來沒看過他如此出色的演技,即使是他獲獎的當年。演林肯妻子的莎莉菲(Sally Field)也是兩屆金像影后,對於這個角色只有以演得絲絲入扣來表達,我從來便是她的影迷,所以無論任何角度去看,她都是頂級演員。其他二三線角色全都努力而為,也獲得令人讚嘆的成果。
可是,我這個人特別不安好心,這部電影令我產生恐懼。我想,如果那不是十三條而是廿三條,我們會希望它順利通過嗎?林肯以總統的權力去近乎強迫地通過這個法案,合乎民主法治的精神嗎?一個具有人類歷史意義的法案,就憑這百多個美國議會的議員去決定嗎?

飾演林肯妻子的莎莉菲,把政治人物另一半的複雜心態演得活靈活現。

荷李活總是這樣地告訴我們,歷史的締造總是由少數人作決定,英雄主義的臭味代代相傳。我會問,這樣一個發動內戰的總統,為甚麼會被選民愛戴?是每個投林肯一票的人,都明白他的解放黑奴的理念嗎?正如美國的內戰是南北在經濟、政治、權力分配上已到角力的臨界點,需要爆發出來的歷史必然性。林肯會獲得勝利自有其他現實上的原因,電影永遠都犯了約化的毛病。
另一個令我打從心底恐懼的地方,是影片講述的拉票過程,這幾乎是共和黨的光輝歷史,看看如今美國的政治,卻正是共和黨的南方勢力抬頭的時候,皆因小布殊(George W. Bush)實在太無能,共和黨又沒法搞出一顆新星,所以才會給那個黑色皮膚的奧巴馬(Barack Obama)坐了總統寶座。自由解放是我懂事以來天天都聽的正義字眼、詞語,但世上幾許戰爭、專制,甚至滅族大屠殺,正是假它們之名而來的。我已經十分厭煩香港某些政客所說的:一切以基本法為主。彷彿它是本聖經。法,這個東西本來便是由政府制訂出來,換言之,是由上而下的東西,只要一個獨裁者或者專制社會喜歡,今天和明天的法律都能立即改變。

導演史匹堡隨着年紀漸大,拍攝手法已變得收放自如。

每一票意義重大

我很希望香港人能夠清楚地看看這部電影,明白其中的含義。它告訴我們議員是如何的有偏見,如何的無能,甚至可以收買,只要自己說是站在正義的一邊便可。我們不應該從這裏看出民主選舉的黑暗面,相反,它證明了只有民主選舉才能確定我們有機會走向正義的立法,因為片中的議員都是人民選出來的,而選出來的東西誰也不敢肯定必然是好,那就是說:選民的每一票都是重要的,你不只要投票,還要憑自己的良心、信念、理智來投票,因為他們正是負責搞好或者搞壞我們的人。
撰文:仰止

想睇更多首輪猛片介紹同預告片?《一台戲》為你網羅最新電影介紹及影評↓↓↓↓
http://hk.movie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