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幾天便是元宵節,亦即中國情人節,但流行程度遠不如上星期(2月14日)的情人節。文化全球化這個課題常將中西文化比較,並探討一個關鍵問題:「全球化會否導致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去年文憑試題目)」我們應如何分析呢?
全球文化越趨單一?
無疑,全球化加強了世界聯繫,形成「地球村」、「地球一體化」,各國文化交流頻繁。當中,西方跨國企業以強大財力,大舉到他國開拓業務,藉經濟全球化將西方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影響他國的衣食住行,形成「文化全球化」。
但這種文化全球化令人擔心西方文化正在各個層面威脅其他國家的本土文化。例如,荷李活電影在全球賣座,迪士尼、環球影城等主題公園成為各國小朋友的至愛;飲食方面,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等連鎖飲食集團已在全世界開店,廣受歡迎,全球飲食均趨向速食文化,本土飲食文化難以抵擋連鎖店,漸見生存困難;潮流時裝品牌也從西方大舉進入他國,成為「國際品牌」,向全球散播。
有人批評這種現象只是「全球文化單一化」,即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但回顧現實,這種論調未免過於悲觀。
國際品牌也要本土化
首先,本國人往往不會盲目接受外來文化,而是有所篩選。跨國企業深明強勢本土文化不可能被消滅,故常以「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策略來迎合他國的文化習慣。
例如,肯德基在內地的早餐加入粥品的選擇,又推出北京雞卷,明顯要迎合中國人的口味。荷李活電影正不斷吸納世界各地元素,近年大熱的《功夫熊貓》,就運用大量中國文化元素,無論動畫的背景,所表現的功夫如太極等,都是中國文化精華,而且是中國人協助製作,這種策略無非要迎合13億觀眾的票房口味。即使是香港迪士尼,也沒有全盤照搬西方一套。好像農曆新年,米奇老鼠也會穿上唐裝拜年。
種種例子顯示,外國文化進入本土時,不能全盤硬套,而必須迎合當地文化口味作出調整,進行「本土化」過程,才能增加吸引力,這就證明西方文化最多只能影響本土文化,但不能取而代之。
中華文化從未被威脅
一些生活方式西化多年的國家,也不見得本土文化被取代。最佳例子莫過於香港——經歷英殖統治百多年,其生活方式雖然西化,但同時也保留大量中華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特色。香港不但有西方的快餐文化,同時有各國不同的飲食文化,茶樓仍然是香港的主要食肆,每逢周末均人山人海。茶餐廳則是香港地道飲食文化,其數目恐怕要比麥當勞、星巴克要多。即使香港人如何熱衷於聖誕節、情人節和萬聖節這些西方節日,但從來沒有忘記過(還非常重視)農曆新年、清明、端午、七月十四、重陽、中秋、冬至等傳統中國節日。無論西式飲食文化如何流行,我們大部份人回到家中,仍然是使用筷子,享受中菜。
又如日本,自明治維新已開始模仿西方,多年來生活也很西化,但日本文化完全沒有消失,而且對自身的傳統更是一絲不苟。南韓也一樣,即使西化,本土文化還是頑強地存在。至於中東地區,更是頑強反抗西方文化的入侵,並形成嚴重的文化衝突。
韓國歌手PSY主唱的《江南Style》,經短片網站YouTube傳播到全世界,竟錄得逾10億的點擊次數,其獨創的「騎馬舞」風靡全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在元旦慶祝活動時也大跳此舞。這足以證明,文化全球化不一定是由西方文化向外傳播,亞洲文化也可以向外傳播。
總結:文化混雜多於文化單一
總括而言,全球並沒有出現文化單一化,而只見「文化混雜」,外來和本土文化並存,讓各國有更多選擇而已。
顯然,「全球化導致西方文化取代其他文化」並不必然發生,這要取決於當地的文化根底以及政經實力。如果文化根底深厚,本土文化根本難以被取代;如果政經實力強,也可以採取更多文化保護措施,國民只會因為全球化而增加了選擇,卻不會令本土文化消失。相反,如果政經實力弱,無法採取保護本土文化的措施,則其文化較易在全球化下被西方文化取代。
撰文:葉一知
通識老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逢周二至四刊登
問.通識問題
這世代紛擾,日拗夜拗,特區管治危機、同性婚姻應否合法化、香港人身份認同、港獨問題、加碼生果金爭議、全球氣候反常……令人透不過氣,通識科師生追看新聞更是疲於奔命。很想有人扶一把,協助分析熱門題目?機會在眼前,電郵或WhatsApp你想知的通識題目給《爽報》,我們會轉介至本欄三名通識名師,作為他們撰文的參考。試期不遠,不要猶豫了!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016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