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派元老吳康民在報章撰文,指為防外國勢力借香港反華,將來普選定必有篩選機制,防範「反對派」當面人物當選。吳康民的說法,某程度代表左派陣營的看法,甚至同是左派圈子出身的梁振英亦有相似看法,這完全與民主派所要求的低門檻、無篩選機制相違。如此看來,民主派與政府在政改問題上「攤牌」在所難免,關鍵在於民主派能否擺脫以往「慢半拍」的做法,更快提出一個具民意基礎,獲民間廣泛參與及認同的方案。
在梁振英管治下,香港人的公民權利日益倒退,港大民調顯示,新聞自由、結社自由、言論自由等指標再下跌;同時間,近期社運人士案件亦顯示律政司選擇性檢控、警方選擇性執法正削弱着香港法治,常放到嘴邊的核心價值岌岌可危。如果民主派依然無法在這年間尋找到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共識,顯露民主派陣營有能力執政管治及捍衞港人利益的話,將來民主派實難以同政治特權階級在民意較量,甚至需要數以十年時間才可重獲民心。
我們最近不斷討論佔領中環,甚至辭職公投,這個過程,如何讓多數人參與,如何順利實行當然重要,可是我們不能止於過程,而不談目標,佔領中環和辭職公投所支持的普選方案應是如何,不論政界和民間都未有深入討論,過程與最終目標共進,才是上策。
今次政改的對弈,關鍵在於誰的方案更多市民支持,哪個普選目標獲得更多認同,因此民主派不應再像上回政改,不論是戰是和都只得上層自己討論,忽視落地的工作。落地工作旨在向民眾收集對政改的意見及宣傳日後的行動,讓民眾有更多的參與。正如足球一樣,落場踢球的感覺總比在球場鐵絲網外看其他人踢球的感覺來得實在,亦更緊張,皆因自己真的有權決定自己怎樣踢,怎樣改寫球局的賽果。政改亦如是,真正當家作主的應是市民,而非任何政黨或群組。將來民間政改方案必須讓市民有份參與其中,才可以爭取更大民意認受,有足夠力量與政府方案作對決。
張秀賢
學民思潮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