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孩子經常發音有偏差,或說話時有口吃問題,都屬於言語障礙。專家指出除先天性口部結構異常的兒童有機會出現言語障礙外,在幼兒間普遍出現的慢性中耳炎,也可令孩子中耳積水或含膿,影響耳朵傳遞聲音的能力。
記者:陳凱迎
耳朵由外耳、中耳及內耳三部份組成,中耳與鼻腔之間有耳咽管相連,故容易被鼻腔內的細菌感染,導致中耳炎。過往曾有研究指出,90%兩歲以下嬰幼兒曾罹患過一次中耳炎;慢性患者的中耳更可持續發炎約兩個月,但未必有明顯症狀。
錯將「星星」讀成「丁丁」
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系主任袁志彬指出,慢性中耳炎可令中耳積水,甚至含膿,中耳骨會因此減少震動,從而影響患者耳朵傳遞聲音的能力。
他指:「聽到嘅嘢會變得細聲,甚至一句句子會聽唔到其中幾個音」,部份患者更會有中度至嚴重聽力損失,「明明係坐喺班房聽老師講嘢,有聽力問題嘅小朋友,就好似企咗喺班房外面咁,聽到嘅嘢都好細聲」。
袁志彬表示,聽力損失可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例如班房範圍大,加上各類噪音,令學童「聽到啲、聽唔到啲」,一定會影響學習進度,也會逐漸失去學習興趣,「結果冇咗嘅資料會越嚟越多」。
香港教育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助理教授劉啟欣舉例,曾有結構和智力正常的三歲半女童,經常將「s」音錯讀成「d」音,例如會錯將「星星」讀成「丁丁」,說話變得不清晰。
檢查後發現原來她曾罹患中耳炎,估計因此對她學習發音造成影響。女童經半年訓練後發音改善,惟她4歲多時再次出現發音問題,需重新練習三個月,才回復正常。
六歲前為學說話黃金期
袁志彬說,六歲前是兒童學習說話的黃金時期,正常孩子於六歲前應已學懂所有發音,倘家長發現孩子發音經常出錯,可安排接受檢查,例如利用純音分析儀或中耳功能分析儀器等,檢查聽力及中耳有否受損,越早矯正,孩子的發音問題可得到越大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