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有入無出的迪士尼 - 丘亦生

金融雲端:有入無出的迪士尼 - 丘亦生

開業七年的香港迪士尼,去年終於守得雲開,首度止血賺1億元,不過港人依然空歡喜,無得分紅,事關盈利要留待日後擴建之用。這個港人已泵水近200億元的項目,儘管已過了最壞的時間,但仍然要不斷伸手,七年之癢的首度盈利,查實缺乏可持續性。

由1999年拍板興建至今,港府於這個迪士尼項目的投入,由出資到貸款、填海加基建,連同對港鐵的鐵路補貼,代價起碼逾200億元。即使按52%的股權比例,攤佔1.1億元盈利中的5,668萬元,回報率也微不足道,要追回過去五年的37億元總虧損尚且不易,何況還要維持不停擴建mode,要回本更加遙遙無期。
第一輪擴建由2009年落實起計,到今年才完全落成,第二輪擴建恐怕也要三五七年,意味港府好一段長時間,只能默默捐輸。

華特迪士尼年年袋錢

你有你慷慨,華特迪士尼當然不會待薄自己,早透過巧妙的機制,令其即使不透過股東分紅,也能先行分享香港迪士尼的成果。
根據當年華特迪士尼與港府的協議,華特迪士尼是有權向香港迪士尼收取管理費及專利權費,管理費的計法,是期內未扣除息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EBITDA)的6.5%,另加0%至8%的可變動管理費。以去年EBITDA升至8.76億元計,便可坐收5,700萬元,而公司過去三年已收過億元管理費。
專利權費的計法則未見透露,但本報引消息指,單是反斗奇兵大本營的轉轉彈弓狗,專利費便達七位數字。華特迪士尼月初公佈的業績,也交代了香港迪士尼對業績的貢獻,根本不用望穿秋水等盈利。

持續擺脫見紅有難度

當然,政府一直都強調,迪士尼項目的效益,並非來自股東的回報,而是對經濟的貢獻。不過,我對這類型的評估頗有保留,一來要界定單單因為有了樂園才會來港旅遊的旅客人數,已經不容易,如何知道他們不是受海洋公園的吸引來港?在此之上,還要估算他們的消費額,更是難上加難。
香港旅遊設施漸見飽和,自由行連訂酒店也有困難,這又會否限制了他們在港的花費?
香港迪士尼能否從此擺脫見紅,有太多變數,大圍經濟之外,要看新一輪擴建的投資所帶來的折舊開支,能否被新設施帶來的生意額所抵銷。內地旅客的增長,又會否被2015年啟用的上海迪士尼分流。
要客觀評價香港迪士尼的貢獻,若排除了盈利作為主要指標,我不懂看,正如我不懂計,奶粉對陸客的吸引力大,還是迪士尼的吸引力大?我唯一知道的,是在一個一味付鈔不問收穫的大股東面前,最高興的,莫過於旁邊的股東。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