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足踝關節置換術 康復快

新足踝關節置換術 康復快

【本報訊】足踝關節支撐走路、跑步及跳躍等動作,過度使用或退化會導致疼痛及變形,影響正常活動。醫學界引入新一代足踝關節置換術,將最新的人工關節植入足踝,取代退化關節及軟組織,術後患者可恢復靈活性,康復時間更較傳統足踝關節融合術快三倍,但10至20年後或須更換新人工關節,故不建議年輕患者採用。

必須定期覆診

骨科專科醫生楊揚稱,每千名65歲以上人士,約有4人受足踝關節退化困擾,傳統足踝關節融合術是用金屬將退化關節牢固地穩定着,患者站立負重及行路時不再疼痛,但關節會變得繃緊。
新一代足踝關節置換術是將合金及聚乙稀製成的人工關節,植入足踝。楊揚表示,要先取出患者關節已退化的部份才可裝上,意味患者餘生要靠人工關節活動,且要定期覆診,檢查磨損程度及有否鬆脫,「人工關節會磨損,十幾二十年後可能又要換個新,所以起碼40、50歲先建議做」。她指,要經常負重的患者不適合接受此手術,手術費約需7.5萬至10萬元。新技術可大大提高患者關節靈活度,康復期只需四至六星期。
現職航空公司經理的張子明,是愉園前足球隊隊員,踢了30年波,右足踝多次受傷但無妥善處理,近年關節開始變形。他試過吃止痛藥及打類固醇針均無效,「落床嗰下,行平路都痛」。去年6月他接受新一代足踝關節置換術,8個月後已能緩步跑及踏單車,「未必可踢番波,但都好滿意啦」。另一患者63歲的Collins,跳芭蕾舞多年兼愛行山,受到左足踝痛困擾,接受相關手術後,現已可再跳舞。

楊揚指患者植入人工關節術後,足踝可恢復一定靈活性,康復時間更較傳統融合術快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