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沙士爆發已10年,至今仍未有針對性藥物治療。中文大學醫學院經多年研究,證實當年使用的抗病毒藥物利巴韋林無效,病發初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反會加速病毒繁殖。專家建議若沙士重臨,可考慮使用干擾素或蛋白酵素抑制劑,但強調未有科學證據證實百分百有效。
威爾斯親王醫院是最早爆發沙士的醫院,疫症中接收238名病人。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感染及傳染病科主任李禮舜表示,沙士病情分三階段,依次為病毒繁殖期、免疫系統過份活躍期及呼吸衰竭期。
「利巴韋林」證實無效
當年為病人處方抗病毒藥利巴韋林,而因病人免疫系統反應過大,攻擊自己肺部,有醫院會處方高劑量類固醇,抑制免疫系統。沙士後研究證實利巴韋林無效,過早處方高劑量類固醇會抑制免疫系統,反令病毒有機會大量繁殖,令病情惡化。當年利用沙士康復者血清治療,效果顯著。
該系呼吸系統科主任許樹昌表示,現時仍未有針對性藥物治療沙士,若沙士重臨,病發早期可考慮使用干擾素或蛋白酵素抑制劑。但兩種方法未有大型隨機臨床研究,證明百分百有效。當病人進入第三期,病毒量下降,但自身免疫系統仍攻擊肺部,才可用適量類固醇。
李禮舜補充,近年醫學界發現人的細胞,有一種對抗病毒的受體。受體數量越多,病毒繁殖力越低。外國正研究噴劑刺激受體增長,希望成為新療法。另有海外實驗室研究標靶抗體療法。至於病房擠逼令沙士迅速擴散的問題,李表示病房環境雖已改善,但仍然擠逼,病床之間距離不足三呎,呼吸道疾病容易擴散。
沙士爆發十年,中大下月將舉行沙士研討會,校長沈祖堯昨日聯同三名曾治療沙士的醫生開記者會。他表示,03年沙士爆發前,本港經濟下滑,樓價下跌,社會氣氛不好。但沙士爆發後社會團結抗疫,他希望現時社會可更和諧。他坦言若再有疫症爆發,難以防範「隱形病人」,最主要憑病人的旅遊史決定是否需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