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ball:長跑霸權的秘密 - 姚崢嶸

Moneyball:長跑霸權的秘密 - 姚崢嶸

稱肯雅為長跑界霸權絕不為過。歷史上最快10位馬拉松選手中,肯雅人佔7位,而半馬和10公里,分別有6位和9位是肯雅人。長跑大概是世界上最普及的運動,無分種族、國籍、貧富,肯雅人口4,000多萬,只佔全世界人口0.6%,何以擁有如此壓倒性優勢?

肯雅生活 深入採訪

為了解開這個謎,本身也愛跑步的英國記者Adharanand Finn,帶同太太加上三個稚齡孩子,搬到肯雅長跑聖地Iten住了半年,和當地跑手一起生活、練習。Finn此行也帶有「私心」:他在學童時代曾是一位有點成績的跑手,上大學後放棄了認真訓練;但人到中年,竟然技癢起來,希望從肯雅人身上偷師,突破自己最佳成績(半馬時間1小時26分)。
Iten位於肯雅首都奈羅比300公里外,人口只有4,000,但當中1,000人為全職跑手,長期在那裏居住和訓練。1976年,愛爾蘭教士Colm O'Connell來到本地一間中學任教,當上長跑教練,結果訓練出多名世界賽中長跑和馬拉松冠軍,其他教練紛紛效法,在Iten成立訓練學校發掘新星,亦有很多外國跑手到當地取經。據估計,在Iten生活的世界級選手,有500人。如是者,Iten成為全球頂尖跑手集中的地方,隨便一個本地小比賽的競爭性,都可以媲美國際賽事;一般以國家隊為單位的大型國際比賽,可能只有幾個肯雅選手,在Iten卻隨時有幾百個。
Finn根據採訪、觀察和親身經歷,總結出肯雅霸權的「秘密」:

(1)自小赤腳

肯雅跑手大部份其實都有穿跑鞋,不過跑姿是從小赤腳養成。我曾在本欄寫過「赤腳的疑惑」,一些學者和跑手認為,人的身體構造,是建基我們祖先的赤腳跑法(以前腳掌着地)而進化,所以赤腳跑法是最減少勞損受傷的方法。據Finn觀察,身邊的肯雅跑手也偶有受傷,但一般只是短期肌肉問題,少有長期嚴重筋骨傷損,可以很快復原,重新投入練習。能持續不斷練習,是進步的不二法門。

(2)高原生活

Iten位於海拔2,400米以上的裂谷區(Rift Valley)。長期在高原生活和運動的人,血帶氧量會增加,對耐力運動能力有莫大幫助(可參閱我在本欄寫過的「高海拔奧運」一文)。

(3)起居習慣

長跑的第一成功要素,是瘦。肯雅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是800美元,即中國的七分之一,和香港的四十分一,物質生活之貧乏,非我們能想像。他們的飲食以五穀和蔬菜為主,甚少肉和油膩食物,當然也沒有發達國家國民越來越肥的情況。小孩平日起居,也比我們的港孩活躍得多:上學靠步行或跑步,玩樂也是戶外為主,沒有那麼多機會上網、看電視、打機。
Finn特別指出,肯雅人雄霸長跑這現象,其實也反映在發達國家跑手的退步。儘管有種種跑鞋、飲食、訓練方法和醫療科技上的進步,歐美長跑好手數目卻越來越少。1975年,能在2小時20分內完成馬拉松的跑手中,美國佔34位,英國也有23位,肯雅是0;到了2005年,美國只有22位,英國剩下12位,肯雅?490位。

(4)心無旁騖

中國人父母節衣縮食,供養孩子讀書升學,期望一朝金榜題名。在肯雅,脫貧之道則是跑步,情況像在巴西街頭踢足球、或在美國公屋區打籃球的孩子。
不過相比之下,肯雅的跑手更加專注。他們每天日程,除了跑和吃外,就是休息,例如在宿舍呆坐、吹水,或索性睡覺,一點一滴精力盡用在跑道上。一班在肯雅訓練的英國選手認為,他們和肯雅跑手的最大分別,正是休息:「在英國,我們訓練完,會行街食飯見朋友,在這裏,他們只會休息。」
家境清貧的跑手,亦很少會做兼職賺錢,全靠家人供養,對他們來說,訓練和休息,就是他們的職業。而已名成利就者,為準備比賽,同樣會在訓練營宿舍過着這樣的苦行生活,一住就是幾個月。宿舍設備非常簡陋,無水無電,廁所只是石屎地上一個洞,與外面停泊着的名牌靚車成強烈對比。因為他們明白,稍為過得舒適一點,隨時會被新秀趕上。他們的堅毅,也是驚人。Finn遇過一個跑手,「全職」跑了12年,在本地比賽一共贏過12美元獎金,但還在等待出國比賽搵真銀的機會,因為出國的吸引力等如中六合彩。舉例:香港馬拉松未算世界級大賽,冠軍獎金也有57,000美元,等於肯雅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的70幾倍。

半年體驗 創新佳績

Finn把半年的體驗,寫成《Running with the Kenyans》一書,也成功刷新自己10公里(35分鐘,只比港馬10公里冠軍慢2分鐘)和半馬(1小時23分)的成績,亦成為全馬Sub-3(三小時內完成)跑手。肯雅特訓,果然神妙。我在網上找到資料,兩星期肯雅跑步訓練營,盛惠11,000港元(不包括往返肯雅機票),有冇讀者腳痕?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