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店到連鎖食肆,因為大幅加租而被逼遷或結業的新聞,已到了氾濫的程度。我在網上見過一個有趣的講法,說商舖已變得與集成電路一樣,都服膺於摩爾定律,集成電路的處理能力每18個月倍增,而舖租則每18個月倍增。一家家小店變成集體回憶,被藥房及名店所取代。正如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日前撰文所說,除了在面書呃like哀悼一下之外,還可以做點甚麼?
我當然不會預期,港府會在這骨節眼上寸土必爭,因為它只會認為,這與自由行一樣,都是經濟的happy problem,看不到這是生活質素的慢性毒藥。
經濟衰退 吉舖滿街
英國原來也有類似煩惱,早幾年經濟好時,大型連鎖店進駐商業大街,搶高租金,把小商戶擠走,但五年前金融海嘯來襲,經濟出現衰退,很多大型連鎖店也做不住, HMV、Blockbuster相繼出現財困,陸續收縮。雖然租金回落,客流量三年內跌了一成,吉舖湧現,但小商戶並沒有因此回歸。
為了令商業大街重生,英國政府前年委託零售專家Mary Portas,評估當地商業街的未來,並提出種種活化措施。
Portas點出,擺在小店眼前的挑戰,除了經濟市道之外,還有網上購物及大型超市。網上銷售日趨普及,很多顧客甚至在逛商店物色心水後,再上網落柯打,令到小店經營更難。同一時間,大型超市不斷踩過界,不只賣食品,家居用品、文具、書籍、花卉、衣物、眼鏡、保健產品,最近連診所及牙醫都進駐,當地大型超市的樓面,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用於銷售非食品。
英國小店的困境,或許與本地商戶的問題迥異,但Portas開出的有型藥方,卻可借鏡。她認為,商業街應該是一個培養社區關係、聚合群眾的地方,而非單單做買賣,做奶粉的集散地。她認為,好的商業街要令居民有歸屬感,要能為這個地方自豪。
她建議,政府應該鼓勵更多小商戶的出現,因為大財團大商戶賺的錢,很快便會流出該區,反而小店賺的錢會在社區流轉較耐,小店不斷流失,埋沒的是社區的未來企業家、新品牌及創富者。
減少稅賦 鼓勵小企
要為小商戶締造有利環境,她倡議設立國家市集日,減少法規及稅賦,以鼓勵小商戶的出現。對於只顧加租的業主,則應該將現時助長商舖空置的措施取消,並要求引入租約的最佳守則,令條款更有利於小店。
當然,小店也要變得更聰明,要懂得利用最小的舖位做最多的生意,如舖面只做陳列室,接受網上訂貨,送貨則外判予物流公司;改善購物經驗,活用平板電腦來展示貨品,省去貨架騰出更多空間;運用更多IT分析客戶的消費模式,更準確預測購物行為及度身訂做購物經驗等。
我不會天真地以為,英國政府會把Portas的提議照單全收,但人家能以一個可持續的思維反思商業街,卻比我們行快了不知多少步。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