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香港電影擁有過輝煌歷史,由新浪潮崛起到經歷黃金年代,到走過黑暗歲月,至現在合拍片興替,導演就好像行軍主帥一樣,主宰着港片的命運和方向。然而隨着合拍片大行其道,「香港導演」這四字或許在歲月流逝。香港導演會副主席陳嘉上正好見證港片興衰,他認為港導有必要轉型,若要成就契機,亦要學會跟老闆說不。
撰文:何永寧
香港導演會籌備出版一本名為《香港電影導演大全當代篇》,網羅約600名自79年到現在的導演,導演會副主席陳嘉上跟《香港電影》一書總編輯黃國兆,日前在導演會辦公室接受本報記者訪問,陳嘉上想大眾知道港片是由甚麼人構成,他說:「港產片成日講,咁到底港片由乜嘢人組成?希望本書可以概括到為電影出過力嘅導演。」由79年開始收錄,是因為那年正是新浪潮電影起始,陳嘉上也是受到那股浪潮的啟發而入行,他說:「當年喺外國讀地理、副修天文,同電影完全冇關,有一次入戲院睇咗章國明套《點指兵兵》,發覺原來粵語片已經唔再停留喺家嫂、奶奶,係一個全新角度,好有現代氣息,即刻去邵氏考助理製片,記得400個人請咗4個,其中一個取錄者仲係今日數碼電台嘅股東何國輝。」
捨難取易左抄右抄
陳嘉上先後做過道具、場記,最難忘做過張徹的助製,他說:「仲記得部戲叫《五遁忍術》,記得咁清楚因為真係好開心。」入行沒多久,他便見證了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表示當時拍戲十部有九部賺錢,但卻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恐懼,他說:「你攞住劉德華個名就有老闆開戲,又有鄭九組(鄭裕玲)出現,連攝影師都俾人搶,嗰段日子你可以話係最好,亦可以話最差,好多工開,但好少好電影。如果你部戲拍得耐,老闆會問『點解人哋五星期拍完,你要拍三個月呀?』」
賺錢的是老闆,但創作人的空間很少,很多時更逼你去抄,他說:「我見過一個劇本30個分場,全部都係片名,呢度抄啲嗰度抄啲,抄到完場。」陳嘉上形容當時是自己最驚的時候,電影人都捨難取易,他第一部作品《三人世界》沒有人肯剪:「因為現場收音難剪,最後要搵個學師嚟剪,係港產片紛亂嘅時候。」
合拍片引港導轉型
陳嘉上續說:「一直到80年代中後期,我同陳可辛、爾冬陞坐低傾問點算,因為我哋驚到不得了,戲仲係賣錢,但知道觀眾已經好唔滿意。」
電影工業往後由盛轉衰好一陣子,直到03年中港實施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港片儼如覓得第二春,由合拍電影帶起。
然而提到合拍片,大部份人都先入為主地搖頭,陳嘉上認為不應將其標籤,亦不必視之為洪水猛獸,他解釋:「香港導演好聰明,佢哋知道香港人要乜、內地人要乜,有啲片係擺明拍畀內地觀眾睇,我套《四大名捕》都係。你要知道本地導演待遇同國內導演唔同,國家級導演坐飛機一定坐頭等,係國家規定,就算佢啲戲冇觀眾睇都唔影響佢地位,香港導演你冇觀眾直情冇得撈,呢方面係港導演要考慮,許鞍華同王家衛係呢個工業裏面少有生存到嘅藝術家。」
合拍片被指一成不變,不過陳嘉上覺得這個觀念近年有改變:「內地審批有改善已經係老生常談,改變嘅係生態唔同咗,以前拍合拍片有一條方程式,好似煮嘢,你有周迅加葛優,搵個大導演開戲就實賺,𠵱家觀眾話畀你聽唔得呀。好似舊年馮小剛套《1942》,對唔住喎,我生活已經好苦,所以唔想入戲院睇人食人啲咁慘嘅嘢。你話成龍加李連杰好犀利實收,係事實,不過呢啲唔係創意,荷李活有錢咪請到囉。」
要學懂向老闆說不
內地觀眾越來越識看戲,大卡士、大製作已經不再是票房保證,電影再次回復到創意工業範疇,是陳嘉上看到合拍片的出路,亦是港片的契機:「講諗頭、創意同執生,香港導演無出其右,走出必賺嘅框框逼你班人諗多啲新意,《寒戰》、《歲月神偷》係最好證明。」令中國電影商業化是導演當今要走的路,導演更要學懂對老闆說不:「老闆永遠乜都想要,要識同佢講唔好,有時真係要鬥大,我之前幾套片都拍過幾次枱起身,你要畀佢知乜嘢係觀眾想睇,而唔係老細自己想睇。」
陳嘉上跟黃國兆的《導演大全》暫定於6月尾面世,一書兩冊中英對照,黃國兆表示在編集上遇到的困難主要是有些導演資料不齊全,他說:「因為有啲導演只有一部作品,佢哋亦唔屬於導演會聯絡唔上,呢個係目前要克服嘅問題。」
想睇更多首輪猛片介紹同預告片?《一台戲》為你網羅最新電影介紹及影評↓↓↓↓
http://hk.movies.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