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LENGER】
香港人工時長,要榨出一點時間出來做運動已算奢侈,然而每年仍有數以萬計港人抽空參加渣打馬拉松。為了迎接這個年度盛事,不管是42公里全馬經驗豐富的跑手,還是10公里賽事的新丁,賽前也認真準備,迎戰本周日的賽事。
記者:黃碧珊 吳宛蔚 黃子配
攝影:麥永健 梁志永 黃偉傑 何家達
每天跑步上下班
中信証券國際執行董事 林一鳴
馬拉松年資:18年
每星期跑程:100公里以上
今年目標:約3.5小時(全馬)
林一鳴19年前在朋友慫恿下於澳門參加了人生第一場馬拉松賽事,當時從未試過長跑的他跑至一半時已感到滿天星斗,最後以4小時32分8秒完成了全馬賽事,雖然賽後雙腿痛了一星期,但卻從那時開始迷上跑步。
他八年前開始每朝練跑,「7時出發,從渣甸山屋企跑至寶雲道、香港公園、堅道等再到上環,一小時跑畢全程10公里。」在上環健身室沖洗後就換西裝上班,放工又原路跑回家,周末更從早上6時就開始練習每程30至40公里的長跑。
家住港島的林一鳴多年來發掘了不少路面寬坦,沿途風景優美,兼且沒有太多行人及汽車的長跑好路,從寶雲道跑到瑪麗醫院只需一小時,秘訣就是經旭龢道轉入隱蔽的碧珊徑,連同樣是跑步迷的「主場新聞」創辦人蔡東豪也約他一起跑這段鮮為人知的「絕世好徑」。
馬拉松是個人體力及耐力的挑戰賽,他2001年參加過「地獄馬拉松」:全程243公里的撒哈拉沙漠馬拉松,2011和2012年又分別去過瑞士阿爾卑斯山及澳洲獵人谷參加全馬比賽,他更感染到兩名只得4歲及10歲的兒子也愛上跑步,每個周末都會一起練跑,還帶他們參賽,跑步已變成了父子之間的親子活動。
每年期待的電話
渣打長跑隊隊長 陳榮森
馬拉松年資:13年
每星期跑程:70公里
今年目標:3小時16分(全馬)
陳榮森在渣打房地產服務部工作十多年,中學時代已是運動活躍分子,「01年部門同事發起參加馬拉松,員工豁免報名費,就柴娃娃一齊去。」他首年以52分鐘跑畢10公里,次年轉戰半馬,其後挑戰全馬,其間除有數年因傷沒有參加,多年來也是渣馬參賽員工的組別冠軍。
香港渣打長跑隊是員工於2000年自發組織的隊伍,現有約30個來自不同部門及級別的隊員,陳榮森就曾代表參加新加坡的渣打馬拉松。他們每星期都會抽兩晚在藍田進行集訓,就算在中環總行上班的都會在放工後趕到,他們會在運動場內鍛煉體能,又會在斜路針對性練習渣馬的「西隧長命斜」。
陳榮森前年與一個其他部門的新同事結伴參加渣打半馬,二人經常一起練習,目標以1小時25分鐘左右完成賽事。長跑經驗較多的他跑在前面作帶領,跑到19公里時突然腳抽筋,叫拍檔「不要等我,走先!」最後他以1小時26分完成,拍檔就早一分鐘衝線,達到了大家的共同目標。
昔日的拍檔現已離職,今年只得陳榮森獨自跑,每年渣打運動組都會在賽後致電邀請他參加賽後頒獎禮,通知他參賽員工獲得優異成績,這就是他每年最期待收到的一個電話。
馬場練跑鬥志高
威揚金藝創辦人 丁志威
馬拉松年資:首年參加
每星期跑程:25公里
今年目標:少於55分鐘 (10公里)
丁志威是渣打馬拉松的新丁選手,身兼多項公職的他過往每年都沒有時間參賽,今年決定借馬拉松為名、做慈善為實,叫身邊好友共籌款20萬支持他落場參加10公里賽事,賽後將所有善款捐給不同機構幫助有需要人士。
平時只做輕量運動,且從未參加過馬拉松的他早就開始備戰,爺孫三代均是馬主,住元朗的他每日清晨5時許都會到馬場看愛駒晨操,三個月前開始逢星期一至五看畢晨操後於馬場跑步練習,「馬場一圈2,000米,我通常會跑5,000米,星期一、二、五會慢跑或步行,星期三、四狀態好點就會出盡力跑。」
選擇在馬場練習,因為從小已經常在馬場進出的他有一份情意結,更重要是他覺得這是個充滿鬥志的地方,「馬場每隔200米就有標示,我會知道自己與終點越來越近,更有動力。」
比賽日漸逼近,身高6呎的丁志威覺得自己仍有少許贅肉,特別吩咐私人教練為他加操及設計餐單,實行多菜少肉少澱粉質,「之前放工成日都會食串魚蛋,飲杯珍珠奶茶,現在少吃了,教練叫我吃多些烚蛋白、菠菜、豆類,最重要是戒凍飲,對促進新陳代謝很有效。」
丁志威不僅視馬拉松是項挑戰,更是一種思想訓練,「以前我做任何事都只顧向前衝,馬拉松則教曉我樣樣事都要循序漸進,這算是最大的得着吧。」
堅持到血流披臉
心臟科專科醫生 黃品立
馬拉松年資:15年
每星期跑程:80公里
今年目標:約4.5小時(全馬)
香港醫學會會董黃品立醫生是個長跑老手,「畢業後幾年忙考專科試,好多醫生試後一起參加毅行者和馬拉松,我也跟着一起去。」馬拉松年資超過15年的他首年只參加10公里,其後改跑半馬及全馬。
工作繁忙的他每星期都會抽三天練習,認真備戰每年的馬拉松賽事,就算到外地參加醫學會議都會帶備跑鞋,以便在自由時間練跑,他試過由北京鳥巢跑到天安門,也跑過巴黎聖母院、馬來西亞雙子塔等。
他平時在養和醫院巡房後,約早上9時就開始從醫院跑至半山與馬己仙峽道交界的寶雲道,來回合共約12公里。每個周日,清晨6時許又會從跑馬地的家跑到寶雲道,經中環、香港大學,到南面的香港仔及淺水灣,再跑上陽明山莊折返港島北,經大坑、炮台山跑至筲箕灣,以約5.5小時跑畢40公里。
每次練習他總是專心一致,幾個月前,當他跑至香港仔葛量洪醫院附近時不慎跌倒,面頰近左眼被眼鏡螺絲刮損,留下約1厘米長的傷口,「受傷後走到葛量洪自己清理傷口,之後繼續跑,直至在淺水灣有個外籍人士問我為甚麼成頭血,我才知道眼角的傷口出血流到落頸,惟有終止練習。」
80後半馬選手
九龍表行業務發展經理 黃家恒
馬拉松年資:6年
每星期跑程:約100公里
今年目標:少於1小時50分鐘(半馬)
總覺得出一身汗就健康的黃家恒在美國長大,去年才返港加入九龍表行,協助堂姐打理家族生意。長居西雅圖的他自小喜歡打籃球、網球及踏單車,享受廣闊的郊野環境,直到往紐約升學,因城市只有極少公共場地,不想跟人逼的他就轉去跑步。剛開始其實毫不享受,但求出身汗當運動,「跑步不像其他運動有比賽為根基,令我有目標,沉悶非常。」不過,自09年在上海參加過當地馬拉松的半馬賽事後,他開始找到跑步的目標和樂趣。
接着每年他都以參加半馬為練習目標,2010年他參加了紐約大學舉辦的校際馬拉松比賽,2011年參加華盛頓州的Over the Dam Run,更獲得20至30歲組別的季軍。去年回流就開始參加渣打馬拉松,吸取過上年出西隧後上斜體力不繼、終點前兩公里抽筋的痛苦經驗,他重新設計練習路線,更將上斜坡列為練習重點,每星期他會抽三日清晨5點出門,從大角嘴的家跑20多公里經大窩口往荃灣,假日再花一天到青衣運動場作計時練習。
體力再好,都不可缺少一雙好的跑鞋,黃家恒慨嘆他往往只能在美國買到好的跑鞋,因為當地有很多跑鞋專門店,店員會細心了解客人的腳形,又會安排在跑步機上跑步,觀察他們用力的習慣,務求為客人找到一雙最合適的跑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