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公佈在即,不同政治團體及政黨少不免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有的建議政府「派糖」,有的希望政府增加經常開支以加強政府服務,有的想政府減稅退稅,有的團體甚至希望政府改變一筆過撥款方式好讓社福或非政府機構得到更多津助,不用太擔心預算問題。從當前政府的財政狀況來看,政團與壓力團體希望預算案多派錢及增加開支並不奇怪,畢竟政府財政儲備超過六千億元,剛過去的財政盈餘又在四百億以上,這些龐大的資源難免成為各方爭逐的目標。
在考慮任何「還富於民」措施以前,首先得明白梁振英上台後對政府財政政策特別是開支政策帶來的轉變。過往特首在財政政策包括開支政策上都非常重視財政司司長的意見,都非常尊重政府的理財紀律及預算制訂過程,即使想推出新政策措施也會考慮對整體開支、整體財政的影響,不會貿然行事,更不會繞過財政預算過程先行增加經常性開支。但梁振英上台後情況卻不一樣,他為了政治酬庸,為了兌現較早時開了的政治期票,急不及待把一些涉及大量經常開支的新政策推出及落實,新的長者生活津貼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應該看到,這項津貼涉及額外開支高達六十多億元,並會隨着人口老化而不斷上升,到十多年後有關開支更可能升至一百億甚至更高。換言之,在財政司司長公佈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以前,政府每年的經常開支已大幅增加幾十億,當中還沒有計算需要新增的人手在內。假若再要求政府在財政預算案增加經常開支,這方面的增幅將會更加驚人,並將直接影響政府的整體財政狀況及長期負擔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長者生活津貼不過是梁振英開出的其中一張期票,其他涉及新開支的政策包括十五年免費教育、扶貧、大建公屋居屋、環保等陸續有來。借用梁振英最愛用的說法是:「成熟一項推一項」。這一項又一項新政都將要動用大筆公帑,將令政府增加經常性開支,將要增加公務員的人手編制。這樣下來,即使財政司司長沒有在預算案提出甚麼新猷,政府的經常開支在未來幾年仍會持續大幅增加,並極可能比經濟增長速度更快,從而令政府的體積不斷膨脹,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為甚麼擔心經常性開支快速增加會引致尾大不掉的情況呢?所謂經常性開支就是政府常規支出,是納稅人年復一年都要支付的開支,並會隨着通脹、人口上升而持續增加,難以控制,更難以削減。當梁振英陸續落實他的計劃時,意味不同政策局的常規開支都會上升,意味政府聘用的員工不斷增加,意味公務員人手編制不斷擴大。經濟好景財政收入充裕時問題還不明顯,頂多只是政府佔整體經濟份額猛升而已。但當經濟逆轉、財政收入下跌時,政府便很容易入不敷支,出現巨額赤字甚至結構性財赤,令原來豐厚的財政儲備短時間內大幅縮減,直接危及香港的長期財政穩定性。
九十年代中香港同樣出現經常性開支不斷增加的危險情況。當時由於泡沫經濟及賣地收入理想,政府不斷擴展服務,增聘人手,公務員人數更超過二十萬人。到亞洲金融風暴來襲,本地經濟陷入長期停滯,政府收入萎縮,增加了的人手及經常性支出卻減不下來,結果政府財政一再出現巨額赤字,財政儲備更迅速從四千多億元跌至二千億元左右。為了穩住財政狀況,為了保住債務評級,特區政府被迫加稅、減公務員薪酬、精簡人手及削減服務,令原已低迷的社會氣氛更低沉、更悲觀,令不同階層市民面對巨大苦楚。
梁振英已表明準備做「大花筒」不斷增加經常性開支。假若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中又大開水喉,進一步派糖及增加經常性開支,香港勢將重蹈十年前的覆轍,面對另一場財政危機,面對另一次加稅、減薪、減人手的困局。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