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女人緣有價 - 利世民

利字當頭:女人緣有價 - 利世民

《華爾街日報》的姊妹刊物《巴隆氏》(Barron's)是我周末的必讀物。這份周報的讀者群,超過90.8%是男人,比起〈利字當頭〉82%讀者是男性,陽盛陰衰情況更嚴重。就連男性時裝生活雜誌《GQ》,也只有73%讀者是男性。
坦白講,〈利字當頭〉和《巴隆氏》,如果說有任何共通之處,那就是我們在經濟問題的立場,比較接近。《巴隆氏》的經濟編輯Gene Epstein,算是傾向奧地利學派。無錯,在08金融海嘯之前,好多人只聽過芝加哥學派;有些門外漢甚至以為,芝加哥學派就是自由市場,自由市場經濟學就只有芝加哥。奧地利學派究竟是甚麼一回事,我留待大家去維基百科慢慢查找。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奧地利學派背景的財經評論員,立場最鮮明堅定,話說得盡,也更抽象。
調查指,女性讀者喜歡有「人味」的故事。像我們這些以發現Grand Unifying Theory為畢生目標的理論家,角色設定,就是要抽離。換言之,我們未必特別吸引「巴打」,但肯定將許多女性讀者都悶走了。財經和時事評論,都有陽盛陰衰的情況,只不過,某些專欄的問題特別嚴重。
難怪名嘴Oprah那麼富貴!可以影響姊姊妹妹的價值和信念,原來是如此難能可貴。暫時香港的評論,未有這樣的一個人物。偶爾一兩位財經小花,可惜目標對象是男人。盡其量,就是青姐和Son姐吧,亦由此可見《蘋果》揀選專欄作家的智慧。
不僅政治,市場推廣甚至財經關係,這種建立主流觀點的運作,其實跟生活也是息息相關。今個星期五,我會主持一場小型研討會,去討論這個題目,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