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發生至今,每隔一至兩年「貨幣戰爭」一詞就會熱爆。用上「戰爭」一詞,的確令這場讓貨幣爭相貶值的活動變得負面,令人覺得打貨幣戰是壞事。但越來越多經濟學者卻支持這場戰爭,認為這是一場各方都會取勝的一仗。
貨幣戰的重要目的,就是透過刺激國內出口來帶動經濟增長。但貨幣戰之所以令人擔心,乃是貿易保護主義有可能伴隨而來,恐怕上世紀30年代的貿易戰再次上演。
憂演變成貿易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是其中一個對於各國打貨幣戰舉腳贊成的學者。他認為貨幣戰對環球經濟而言是好事。大家對於貨幣戰的擔心,源於1930年代,當時各國貨幣爭相貶值,最後演變成貿易戰。但克魯明解釋,那場貨幣戰的特點,是各國也摒棄金本位,與今次各國推行量寬政策不同,今次貨幣貶值只是副產品。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政治經濟學教授艾肯格蘭(Barry Eichengreen)也認為,貨幣戰未必導致貿易戰,前者是有可能令各方也有所得益。國家對於貨幣戰的其中一個反應,就是築起貿易壁壘,增加關稅甚至設定外資投資限額,以對抗出口力被削或令貨幣有升值壓力。有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戰其實是「以鄰為壑」的招數,透過讓其他國家失去出口優勢,來刺激自己國家經濟。不過,艾肯格蘭認為貨幣戰打至最後,最壞情況是各國會回到起跑線,重新返到原點。
當然,每個打貨幣戰的國家也有成本。今次出招最狠的日本,由於其通脹率長期處於極低,甚至通縮水平,令她有較其他通脹高的國家如中國及巴西等更有彈藥。高通脹的新興國家不是不想加入這場貨幣戰,而是他們手持太多這些貨幣正在急速貶值的國家的債券,令新興國有見財化水之感。貿易戰成本太高,暫時應沒有國家願意走到這一步。
李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