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雲端:關人「隱」事 - 丘亦生

金融雲端:關人「隱」事 - 丘亦生

「股壇長毛」David Webb為抗議政府限制公眾查閱公司董事資料,在網上刊載從不同公開途徑搜集得來的過千名富豪及市民的身份證號碼,結果被私隱專員公署威脅要拉要鎖,無可奈何地即時把資料索引抽起。港府近期連番動作,都反映有意限制資訊及數據流通的取態,與國際間的做法背道而馳,越看越不對勁。

公司法限制查冊引發的弊多於利,我之前也有講過,但這只是冰山一角,港府對促進資訊流通及數據透明度,尤其是自己手上資訊,素來不熱衷,因為冇數據代表問題不存在,不用解決,少做少錯。

搵數據防自殺 不得要領

學者最感到這種拒人於千里的態度。早前《南華早報》訪問了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他執掌的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希望向醫管局取得意圖自殺個案的地區分佈數據,以研究香港哪些地區是高危自殺區,使醫療資源能更有效運用。儘管葉教授已承諾涉及的個人資料會保密,但交涉了半年,仍然不得要領。醫管局大員舞起個人私隱這把尚方寶劍,便足以耍到你知難而退。
即使不涉及私隱,也不見得順利。《南早》便曾打聽香港究竟有多少外國人及內地人居住(不是有居留權,而是正在香港居住),問勻統計處、入境署、保安局,都沒有人答得出。所以,對於自由行現時迫爆香港,引發怨氣,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政府根本沒有評估香港旅遊業的承受能力。

新加坡善用資源 覓商機

這種態度,與英國資訊開放政策的友善程度固然無得比,連宿敵新加坡政府,近年也大力鼓勵及配合大學進行大數據(big data)研究項目,例如透過分析國民的消費或上網行為,細分及了解個別消費者的需求及行為模式,從中尋找商機。星洲政府開出的條件,連美國名牌大學也心動,捨美國而到新加坡開展研究項目。《金融時報》最近便報道,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與南洋理工大學設立研究中心,在當地進行國民消費行為的研究項目。該中心得到新加坡政府一筆過注入夠五年用的數億元資金。另一所大學新加坡管理大學亦獲政府支持不止一個數據分析研究項目。
新加坡政府已把資訊或大數據的科學運用,訂為長遠的策略發展目標,希望在這方面的技術領先同儕。私隱會否構成障礙?接受訪問的學者,聲稱當地私隱保障不遜於美國,一樣無礙其研究開展。
當我們尊貴的統計處領導,仍認為政治正確緊要過數據準確,麾下的統計員又「是是但但」;當外界要求梁振英訂立檔案法,他就燒毀七萬呎政府檔案給你看。這個政府不但對掩耳盜鈴式劣質化施政甘之如飴,也在斷送這個城市的競爭力。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