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長袍,向來是醫生身份的象徵。醫學生第一次穿上白大衣進入病房的時候,那份沾沾自喜的自豪感實非筆墨能形容。
西醫的白袍源自實驗室裏的保護衣;在實驗室裏工作,要穿上白袍保護自己的衣服,不讓實驗室中林林總總的化學物品染污。十九世紀的醫生捨棄傳統的黑色西服,改穿實驗室的白袍,意味着西方醫學已離開黑暗年代,進入了科學的紀元。
年輕的實習醫生,若果沒有白袍賦給的權威,只是黃毛小子一名,怎能獲得病人的信任?駐院醫生和實習醫生工作忙,忘記洗白袍是常事。本來象徵潔淨、消毒的白袍往往成為了細菌的溫床。
醫學院的教授們經常告誡新紮師兄、師妹們:「醫生袍一定要漿洗得雪白筆挺」。縐成一團,染上了污迹和血迹的白袍能傳播疾病,還會使病人對醫生失去信心。
白袍代表的權威,有時卻成為醫生工作的障礙。小孩子的心目中,白袍和「打針」是畫上等號的,往往一見到白袍就哭個不停。為了避免引起小病人的不安,兒科醫生大都不穿白袍。
今時今日,白袍已不再是醫生的專利。在醫院裏,藥劑師、營養師、甚至抽血的技術員都穿上白色的長袍。在旺角街頭,推銷涼茶的亞嬸,也穿起了白色的醫生袍。
難怪私人執業的西醫反璞歸真,不再穿白袍而重新披上玄色的、有條子暗花的西裝,只是在口袋邊上若不經意地露出聽筒的耳塞就是了!
鍾尚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