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智動物:走鬼皆因不公起

反智動物:走鬼皆因不公起

過肥年,餐餐蘿蔔糕年糕,囤脂日多,正苦惱如何放下食慾之際,竟路過冉冉蒸汽下一列列熟悉的車仔檔。暗暗的鎢絲燈下,咖喱魚蛋載浮載沉,雞翼瓊脂滋滋作響,心知只此數天,惟有暫且放下腰間肥肉,亡命掃街:碗仔翅、魚蛋、燒賣、串燒、魷魚,多放甜醬芥辣,重拾記憶中的香港味道。

蛇年大年初一,深水埗人頭湧湧,市民大舉「掃街」,重拾昔日的香港味道。

都市傳說:初一不走鬼

傳說新年流流,喜氣盈盈,食環寬鬆執法,讓路給財神照顧草根小販,發個新年財。年廿九至初三深夜,深水埗街頭十多架木頭車,炸大腸、臭豆腐、拉腸粉、雞蛋仔,人頭湧湧彷彿花市接力。豈料今年傳說破滅,大年初一食環大駕光臨深水埗,小販在收錢與走鬼之間,滿街食客們卻突然群情洶湧,最後食環職員無癮收隊。
的確,木頭車不衞生,停靠在客貨車死氣喉旁邊,水渠油迹之上,禍從口入閣下自理;流動石油氣罐與滾油,沒有講究消防安全或投保;晚上樓下叫賣嘈雜,朝早地上剩菜殘羹,又令街坊不得不投訴。深水埗區議會在新年前向食環要求執法,食環也只有從命,實在吃力不討好,兩邊不是人。

早前有市民遊行,提出政府回購領匯建議。

領匯壟斷屋邨生意,引起民怨沸騰。

那些年走鬼檔

「走鬼檔」是整個香港的集體回憶,學生哥中午食碗車仔麵,上班族收工買個溫暖糖水消夜,手緊時一日三餐搵木頭車解決,甚至麥兜的夢想都是做一個出色的「煎釀三寶員」。那些年的怒吃街頭,其實不是真正好味道,而是在辛苦生存中各取所需:你怨舖租貴,可以推車仔;我嫌消費高,可以食街邊。
回憶總是浪漫,我們很少重提那些霍亂、鼠患、走鬼滾油意外。隨着經濟發展、清潔香港運動,政府在七十年代停發流動小販牌照,流動熟食小販看似必然被淘汰。1987年醫務衞生署的煙頭牛雜佬宣傳片,深入民心可謂經典,同時衞生幫加強執法,市區街頭小販的活躍範圍和時段縮小縮短。
猶記得中五會考後的暑假,和朋友最愛到屯門友愛邨買消夜,十來架木頭車,價廉物美,氣氛一流。時值回歸前後,市政局進一步成立特遣隊加強執法,通宵巡查,全面消滅無牌小販。走鬼越來越多,我一次、兩次、三次摸了門釘後,這些小販都靜悄悄地銷聲匿迹了。

1987年醫務衞生署的煙頭牛雜佬宣傳片,又是集體回憶之一。

地區問題地區解決

十幾年後的今天,熟食小販成為新年熱話,深水埗以外,食環職員在粉嶺捉深夜賣菜阿婆,引發眾怒。有人指食環不管真正擾人的水貨客;有人指摘政府偏幫財團「唔管麻鷹管雞仔」,小市民搵食艱難又要步步為營,當中矛盾層次甚深。既然政府提出「地區問題地區解決」,不能單純以集體回憶網絡效應視之,當中的民生經濟問題不得不察。
不少人都提出過,把街頭小販規範好,好讓草根階層謀生和消費。可是我們看看領匯壟斷屋邨生意,為股東謀租金回報,招攬大連鎖集團,區區倒模式大家樂大快活牛肉飯漢堡包,以及跟隨租金上揚的常餐價格,小市民當然懷念木頭車百花齊放的日子。針對需求,領匯在以往最熱鬧的青衣長發邨開了個美食城,移植走鬼檔小食。不過,普遍的評價是價格較貴,風味不再,更令人詬病是美食城招標時,沒有吸納本區小販繼續經營,而是讓外來公司營運,把小販趕盡殺絕。市民不期望領匯能重拾良心,政府和各區區議會應大刀闊斧,在公共空間平衡小市民利益。
天水圍天秀墟呢?政府撥一千萬,讓東華三院營運五年,開業至今劣評居多,主因是地點偏遠,而且限制多多,不可售賣熟食。小販的經營條件有二:一靠人流,二靠風味。以往的小販都聚在巴士站、地鐵站旁邊,沒有人流,已經可以斷定是死症。而令市民慕名而來的,必然是街頭小吃,其他消費只是附屬品,道理如電視台猛播飲食節目能搶收視一樣簡單。觀乎現在的天秀墟,我只看見2003年零人流的上環大笪地而已。要發展一個成功的墟市其實不難,難在放下香港的潔癖文化、事事必管的文化,以及懼怕既得利益者的文化。在合理位置設立墟市,保障小商戶能低門檻入場,收取管理費維持清潔,要求商戶自律,劃好位置讓其自由發揮,為何不可?
政府每區發一億搞社區重點項目,區議會應該在這方面下下功夫,不要只搞形象工程,雕隻鵝起個金棺材來虛應。希望區議員搞清楚:地區問題不是「旅遊業問題」,不是「香港形象問題」,不是「全港的問題」,而是切切實實各區的民生經濟問題,切忌假大空。

天水圍天秀墟劣評如潮,菜檔主坦言人流少,影響生意。

作者:柳俊江(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