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已再無談判空間 - 張秀賢

民間已再無談判空間 - 張秀賢

二○一○年政改一役,令民主派嚴重分裂,至今民主派尚未能修補彼此關係。近期,部份普選聯學者及民主黨都表示與中央政府沒有任何談判的空間,相信很多民主派支持者亦不願再看到民主派進一步撕裂。現時只有推動由民間倡導的政改方案,獲取市民之間的共識及支持,才可以爭取真正的民主普選制度。
回顧以往歷史,二○○五年審議二○○七、二○○八政改方案,二○一○年審議二○一二政改方案。從此推斷,二○一四年上旬,立法會就將會審議二○一六、二○一七政改方案,換言之只剩下約一年的時間讓民間推動民間政改方案。可是在「拖政報告」中,政府未有如以往表示今年內就政改方案進行諮詢,因此民間方案應自行決定時間表,毋須理會官方所作的諮詢,回應政府的「拖字訣」。
筆者認為,泛民各路人馬及學者應組建一新平台,推動民間政改方案的討論,以及落區向民間收集對政改方案的意見,絕不能像以往欠缺市民參與。新平台宜於今年中開始就民間方案進行諮詢工作,廣邀各方團體及市民提出意見,甚至舉辦多個地區諮詢會,鼓勵地區居民參與民間倡議。新平台亦應分析及整合民間意見,制訂一個或兩個民間方案,作民間公投之最後方案。

新平台亦要與港大及理大,以及資訊科技界合作,推動民間政改公投。去年三月由港大及理大推動的特首模擬投票,正可為今次民間公投提供經驗及技術支援。當然,這個民間公投應多設地區投票站,令更多地區居民可以參與,而結果應對民主派主要政黨具有約束力,否則民間公投只淪為一場遊戲。在最樂觀時,民間方案取得一定程度的市民支持,民意基礎足以與政府方案抗衡,迫使政府不得不與民間直接對話。若政府不願接受民間方案,屆時激烈的社會行動,如戴耀廷副教授所提出的「佔領中環」行動亦會變得更出師有名。
民間倡議政改方案其實是一個相對理想的計劃,內裏細節尚要需要進一步討論。但更重要的,在於香港人要明白我們應自己決定香港的命運,不應假手於人。過往,我們實在太依賴代議政制,忽視直接民主;今天,香港人要重新上路,重塑屬於我們的香港。

張秀賢
學民思潮發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