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專訪】
「十大基建」自07年起陸續上馬,作為本地老牌承建商的俊和發展(711)亦受惠這趟基建「黃金快車」,令生意越做越大。雖然俊和來自建築工程的收入近4年錄得直線攀升,惟面對建築成本急增,特別是分判商叫價飛升,俊和最終隨時「得個做字!」
記者:吳永強
南港島線、沙中線及港珠澳大橋等多項基建正如火如荼開展,而特首梁振英早前為業界「寫包單」,表明未來用於基建工程的開支會維持每年超過700億元高水平,較「十大基建」急增超過2倍。
主力本地建築、負責中環繞道工程的俊和發展副主席彭一邦亦表示對未來基建工程的「開工量」充滿信心,「嚟緊4至5年政府工程嘅project pipeline都幾清晰,今年市場嘅合約都唔少,有沙中線、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加加埋埋都有成千億!」
呻工人管工供不應求
雖然市道一片大好,工程合約如雨後春筍般「一份接一份」,惟要啃得這塊「肥豬肉」卻並不容易。彭一邦更指出現時建築業界出現結構錯配問題,負責監管及規劃的承包商越來越多,惟在前線「衝鋒陷陣」的工人及管工卻供不應求。他表示,「市場出現倒轉三角,以前多分判商,成本有競爭性。但𠵱家main contractor多咗,重有韓國、美國公司過來,大家爭埋爭埋都喺果個pool嘅嘢。」
在承包商狂搶前線員工的情況下,來自人力資源成本亦即時被「扯高」,當中「判頭價」的升幅最為「兇狠」,整體分包合約價今年更有機會再升20%至30%,令俊和或難以在利潤上取得「甜頭」,「過去十年有好多判頭做唔住……以前多分判商,(承包商)多判頭選擇,成本就有競爭力……𠵱家(工程合約價)整體性有升到,但margin升幅空間亦低咗!」翻查俊和業績,過去4個財年來自建築工程的營業額雖由12.75億元急增至上年度的42.55億元,惟當中有2年卻錄得虧損,可見生意雖越做越大,但在成本不斷攀升所拖累下,最終亦未必能「有錢落袋」。
盼盡早鎖定合約價格
面對分包合約價急升的「致命傷」,除了被動地等待在建築業越趨暢旺,市場會有越來越多分判商出現外,俊和亦有主動出擊嚴控有關成本飛漲的困境,包括在落標前與分判商簽訂合約以盡早「鎖定」價格;及在出標過程中更為審慎,以免最後「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