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年花情花,中西文化同慶賀

爽通識:年花情花,中西文化同慶賀

今天是年初五,也是情人節,先祝讀者蛇年進步,有情人終成眷屬。
農曆新年遇上情人節,一個是中華文化,一個是西方文化,同時在香港紮根多年,確是個特別日子。通識與生活息息相關,從生活去思考通識議題更為重要,今天正好應節談談。

情人節滿足了年輕人追求浪漫的慾望。

中華文化:「家」觀念

過了幾天農曆新年,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中國人如何隆而重之過年。傳統習俗在過年時輪流登場——買年花、年夜飯、湯丸、拜年、利是、開年飯、揮春、各式糕點等,層出不窮,除了印證我們的民族文化身份,還可領略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家」的觀念。
要明白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這一課,必須了解到中華民族如何重視「家」這個觀念。年夜飯,強調的是一家團圓,故又叫「團年飯」,焦點是「團」。別忘了,我們在個多月前的冬至,一家人已「團」了一次。至於湯丸,就是「團圓」的變音,冬至吃,新年吃,中秋也吃,可見「團」的重要。至於拜年,也是以家為單位,拜年不是平日的朋友拜訪,而是一家總動員出發,對方也是一家人迎客——年輕人怕拜年,但父母會強迫子女同去,有人來拜年也希望子女在場。可見,「家」對中國人如何重要。

農曆新年燒炮仗習俗現在只能在新界圍村中體驗

情人節:追求自由戀愛

中華文化強調家觀念,換句話說,個人就被忽視了。明白這個道理,便很容易理解為甚麼情人節在香港興盛,也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流行。由於強調「家」和「團」,個人須為此而犧牲意願,形成大家長主義,年輕人的權利便低。以婚姻為例,中國傳統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沒有多大話事權,更談不上自由戀愛,甚至是盲婚啞嫁,到成親那天才知道與你共度餘生的人是何樣子(香港上一代也有不少這種夫婦)。在這種文化觀念下,自然沒有強調戀愛的習俗和節日,更有人指,中華民族這種「家」、「團」的觀念,窒礙了強調個人權利的人權、民主、自由等現代文明價值的發展。
戀愛是非常個人而浪漫的事,也是屬於年輕人的事。隨着中國社會開放,中國人早已自由戀愛了,但在自身文化上,這種戀愛情懷無法得到排遣,而西風東漸的情人節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滿足了年輕人追求浪漫和自由戀愛的慾望,大受歡迎自有道理。
不過,兩種文化對中國人的影響,中華文化仍是壓倒性的。舉個簡單例子,無論團年飯還是開年飯,年輕人是不可違抗家庭,不回家吃飯卻相約朋友去燒烤,長輩一定不會放過你;相反,西方節日則無此限制,西方節日便成為年輕人狂歡的日子。另外,如果年初一二三碰巧是情人節,農曆新年的氣氛會完全壓倒情人節,就如2010年的年初一情人節,大家只能感受強烈的新年氣氛,情人節的則弱得多了。

時代變遷令習俗消失

說到新年的習俗,其實隨着時代過去,香港都市化,經濟脫離農業,不少傳統習俗都已消失或轉化。例如燒炮仗,從前在農家空地,燒炮仗危險不大,但在人口和樓宇均密集的城市燃放,易生火警。雖然香港禁炮仗始於六七暴動,但因為香港已成經密集城市,看來也復放無望,這個習俗只能在新界圍村的非法燃放中感受。
上一代人應該不會忘記「接財神」這個習俗。從前每到新年,便有小朋友和年輕人拿着寫上「財神」的紅紙,上樓逐戶按鐘拜訪,戶主開門便要「接財神」——不是接了便算,還要奉上利是一封,如果財神到而不接,便是趕走財神,不吉利了,而小朋友可藉此賺一點新年財。這個習俗有點像萬聖節的trick or treat(小孩扮鬼上門索糖果),只是中國的俗氣得多。
到今天,絕大部份大廈都有保安和門口大閘,派財神會變成擅闖民居,加上這一代小孩富裕了,還稀罕一個幾毫的零錢嗎?結果,這種習俗也只能成為回憶了。
在這個百花迎春、玫瑰滿城的年初五,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無論是在拜年還是跟情人共度浪漫良宵,能夠生活在一個中西文化兼容的城市,也算是一種幸福吧。

撰文:葉一知
通識老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問.通識問題

這世代紛擾,日拗夜拗,特區管治危機、同性婚姻應否合法化、香港人身份認同、港獨問題、加碼生果金爭議、全球氣候反常……令人透不過氣,通識科師生追看新聞更是疲於奔命。很想有人扶一把,協助分析熱門題目?機會在眼前,電郵或whatsapp你想知的通識題目給《爽報》,我們會轉介至本欄三名通識名師,作為他們撰文的參考。試期不遠,不要猶豫了!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016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