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同行,說搞startup,有得揀,當然是去矽谷搞。但我見過有同行,搞startup失敗,死因正正可能是揀了在矽谷,識得太多人。
一位朋友,上大陸做startup十年,是老手了,前年一行人去北京見識,他帶路。我問,北京幾乎是中國矽谷,你會建議同行搬過來嗎?他說,不,他自己就不待在北京,只幾個月上去一次,平時在廣州。我問點解,他答兩個字:浮躁。
不是他浮躁,是北京這個城市浮躁。他一說,我忽然想起矽谷那位同行。我之前找不到的,就是這兩隻字,對,他那檔的死因,就是矽谷太浮躁。
雜音太多難隔走
不只朋友說。面書的朱克伯格(Zuckerberg),一次跟後輩(廿幾歲人都有後輩)分享創業經驗,主持問,如果時光倒流,讓他改變一個營運面書的決定,會是甚麼?他答,會選擇留在東岸,不會把公司搬到矽谷,繼而用了幾百字解釋,簡單來說,就是矽谷太浮躁。
浮躁是氣氛,這氣氛源自資訊,有用的資訊,是訊號,冇用或有害的資訊,是雜音。吸收資訊不難,打開電腦,要幾多有幾多,難的是隔走雜音,提煉訊號。浮躁就是雜音太多,多到難以隔走。
我識有些人,很勤力每天看遍各大小startup網站,到一個程度,我直覺這個人搞startup,離成功還有很長的路。我不知道人家怎樣工作,但如果頂尖掌舵人如Zuckerberg三日都不看一次TechCrunch,我一點也不感到驚奇。
朋友談北京,說這城每星期至少有一個大型startup活動,中型小型的,加加埋埋,單是出席活動,已經是一份全職。一日24小時,你花了1分鐘去交流,就少1分鐘做產品。
問題不是少了時間。時間少了,做慢了,未必致命。致命的,是隔籬飯香,這個心態,我明白,因為我也成日覺得隔籬飯香,我懷疑,很多人有這種心態,尤其是創業的人,貪新鮮。
創業的高潮,從未做的時候開始,到產品出街那一刻結束。絕大部份的項目,從此不再高潮。問題是,產品出街那一刻,才是創業的開頭。之後一大段路,通常都好難捱,是一場無人知跑幾長的馬拉松。好多人怕悶,見到人家的題目好像近期大熱,昨日興甚麼mobile check-in,明日就mobile payment,心思思又想轉賽道。不是說退出一定錯,好多時退出是對,但每三兩個月轉另一條完全不同的賽道,永遠都不會到終點。
定力不夠易出事
年輕人普遍定力不強,浮躁的人碰上浮躁的城,容易出事。不要以為蠢人才上當,我發覺,越聰明的人,反而越易中招。有位朋友,我常說,成熟得令人驚訝,識他時他才廿歲出頭,從來都不是房裏頭腦最好的一個,但明顯是成大事之人,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從他身上,從來看不到浮躁,不知道點解,我估是天生。
至於其他人例如我,惟有後天自救。大隱隱於市,做不到,就盡量避開浮躁。去世界矽谷,去中國矽谷,見識交流,我贊成,但我會選擇幾個月去一轉,然後返鄉下(香港),再做一輪。老實講,香港變不成矽谷,其實是好事。
宋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