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春風吹又生 - 黃愛玲

蘋果樹下:春風吹又生 - 黃愛玲

北島找我為《今天》組織一個關於後九七香港電影的專輯,想想這已是兩年前的事了。我一直有點猶豫,這個主題已有很多人討論過,專書也出版過好幾本,還可以從甚麼角度去談呢?早期構思的階段,舒琪、家明、何思穎、陳志華等幾位,還有他們帶來的年青朋友陳浩勤、嚴尚民、馮慶強等,都提供了不少意見,我們決定先搞一個座談會,然後再圍繞這個座談會所引發出來的議題組稿。作者中,好幾位都是80後,甚至90後,本地的內地的,畢竟他們組成了現在電影院的主要觀眾群。
九七後,很多人批評香港電影全面北望,那到底還有沒有香港電影呢?香港電影的內容是什麼呢?第一輯文章提供了這十五年來香港電影走向的底色,包括工業的發展,創作的困境,還有評論的焦慮。作為愛電影的一群,我們最關心的,畢竟還是電影本身。第二輯文章以類型和作者為主軸,探討香港電影這些年是怎麼走過來的。看官們冷眼旁觀以為自己看得清晰,局中人又如何看待當下的處境呢?第三輯是幾位資深電影人的訪談,他們娓娓道來自身經驗,這當中有理想,也有妥協,一如現實裡的生活。
香港電影,有時候像水,放進不同的容器,就有不同的形狀;那個容器就是歷史。但細想又並不盡然,它其實更像燒不盡的野草,春風吹又生,然而,它不受控制的時候,卻有如香港郊野的薇甘菊,鋪天蓋地,擋住了好花好樹的陽光。我在電影節和電影資料館工作多年,常常覺得那工作性質像沙裡淘金,金不多,沙多,但一旦淘到金,那份快樂,難以言喻。不錯,電影是工業,但更是藝術。就在整份書稿已經排好了版之際,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公映,風流人拍風流夢,電影合該如此。它代表了香港電影一個新的階段。不是都說中港合拍片不合拍嗎?王家衛就有這份能耐,將有利於他創作的元素都調動起來,為他的電影服務——內地編劇豐富了電影的武俠與文學底蘊,北方演員的厚實跟香港演員的輕巧竟也匹配,西方歌劇在金樓的脂粉堆裡迴蕩着,京劇、南音、摩登粵曲和時代曲都找到了歸宿。論視野,我想這一輩的香港導演中,暫時還看不到誰人能及王家衛。葉問一輩,走過歷史的迴廊,孤身流落香港的大南街,褪下唐裝換上西裝,拍香港身份證照片。那裡面有我們父母輩那些年的故事。 王家衛以前的作品總充滿懷舊的情調,這次他順藤摸瓜,終於把我們帶回那根源的時空裡去。他拍的是時間,而我們「都回不去了」。那不就是歷史嗎?
這次來不及為《一代宗師》組稿,是一大憾事,謹此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