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扶林賀年習俗1:窄巷舞獅 採意頭青

薄扶林賀年習俗1:窄巷舞獅 採意頭青

農曆新年,對不少香港人只是長假期一個,過年氣氛越見淡薄;港島其中一條最老村落——薄扶林村,情況更甚,村內商舖越來越少,新年變得也冷清!儘管如此,年過七十的老村民陳伯,依舊堅持每年在家中大灶蒸巨型年糕,已搬走的吳師傅亦堅持每年回村舞獅,他們希望能夠保留一點老香港情懷。

記者:韓繼聰 攝影:潘志恆、林栢鈞
模特兒:Cherry@Unique Model
(部份相片提供:www.pokfulamvillage.org)

三代村民 舞獅慶春節

吳師傅11歲開始跟梁輝師傅學獅,至今已舞了四十多年。

舞獅是新年必備慶祝活動!在市區除卻做生意的人會請獅外,要見舞獅走入家、拜祖先、拜祠堂,須走入老村才能一睹。
吳江南師傅,年年「回鄉」舞獅贈興賀新年,由11歲開始,已舞足40年,為薄扶林村增添不少新年氣氛:「我爸爸一代已開始家在薄扶林村,現在我弟弟和他兒子還住在這裏,算起來也算是三代原居民;當年我爸爸跟梁輝師傅是好友,說我那麼頑皮不如跟師傅學功夫舞獅。」
雖然早年遷居屯門,兼另開武館授徒,但根在薄扶林村,所以至今仍堅持逢星期五回來街坊福利會,教村中小朋友學功夫及舞獅:「可說是一份情意結,總會懷念當年自己還是小朋友時,村中過年的熱鬧。所以即使村民越來越少,每年仍會回來舞獅,向村民們拜拜年,開心一番!」

雙獅齊出 四小時遊村

以節慶來說,中秋舞火龍,比新年舞獅更受注目,但吳師傅從不馬虎,每年都帶齊大班弟子,出動雙獅、打鑼打鼓,遊村三、四小時:「其實在薄扶林村舞獅,跟外面的分別不大,比較特別的是,我們在村口點睛後,必定會到李寧仙姐塔,再到西國大王廟,拜神祈福,才返回村口開始遊村,跟村民拜年。」

上竹下水 考舞獅功夫

吳師傅說薄扶林村本為農村,一般都喜歡採「水盆青」,取其盆滿缽滿之意!另外「橋頭青」、「椰子青」以及把青放於高竹上的「步步高升」(或稱高青),也是村中舞獅常玩項目:「不同的青除了意頭外,也是考舞獅者的功夫,當年甚至有點挑戰的意味,非常有趣。其中『椰子青』要在獅口中把椰殼打碎,難度甚高!」

除新年舞獅,中秋舞火龍也是薄扶林村的重要節慶。

沒有特別寓意,是考舞獅者功夫的考題;在狹窄的商舖內舞動,更顯難度。

醒獅入民居前,村民最常用的考題,人人都想盆滿缽滿嘛!

通常會在村口表演,難度極高,喻意「步步高升」。

吳師傅教舞獅的確有一手,模特兒現買現賣也似模似樣!

老村過年小習俗

村口士多老闆李先生,跟舞獅的吳師傅從小玩到大:「從前村中差不多每一戶都互相認識,小朋友們會在村中到處拜年收利是;鄰居們亦會互相幫忙做角仔、年糕等賀年食物!」

李生:鄰居互幫做角仔

士多位處火龍棚旁邊,每年舞獅總會先到這裏拜年。

「聽從前老人家說,薄扶林原名『百步林』,意指多樹;新年活動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班小朋友到後山找小竹樹紮掃把,用來大掃除。」

曾生:入屋拜祖打倒褪

原來曾生也曾學獅,與吳師傅更份屬同門師兄弟!他說醒獅入屋,也有一定特別禮儀:「如家中有安放祖先靈位,醒獅要以獅尾入屋,獅頭也不能直望靈位,以示對先人的尊敬!」

(相片由曾生提供)

吳師傅教睇獅

獅頭鏡有辟邪作用,奈何現有不少人將它改成自家名牌。

現代醒獅的細位比較馬虎,像這釘花小鏡,新獅大多由五塊減至三塊。

傳統獅頭主要分白色的劉備、紅色的關羽和黑色的張飛,而新年多用關羽為獅。

基本的舞獅動作為舉起獅頭的「七聲」和下擺獅頭的「三聲」。

舞獅路線

1. 村口點睛

所謂的村口,是位於火龍棚的大街口。新年舞獅會在初二11時半在這裏開始,找來村中較年長,或德高望重的村民,為兩隻醒獅點睛及拜神。

想睇點睛儀式?就守住村口士多。

2. 李寧仙姐塔

傳說薄扶林村曾有鬼怪作祟,每晚傳出怪聲鬼影;後有村民夢見李寧仙姐,並應諾為村民驅走惡靈,自此全村安享太平,固每逢大時大節,也必到塔前祭祀,是村中的聖地。

塔分兩層、高五米、呈六角形。

3. 西國大王廟

醒獅第三站是到「西國大王廟」參拜!當年薄扶林村旁的牛奶公司,請了為數不少的鶴佬人(福建人)打工,並在村的外圍住下;西國大王是他們信奉的主要神明之一,因此亦成為薄扶林村節慶舞龍舞獅的必到之地。

廟前大空地會有一番舞獅表演,記得提早到,搵個靚位!

4. 入屋採青拜年

拜過兩大神明後,醒獅會再走遍村中大街小巷,甚至入屋拜年、拜祖仙:「每家每戶更會預備不同形式的青,考考舞獅人的功夫,過年氣氛滿載!」

窄巷舞獅增加了一定難度。

居民會預備「青」來考醒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