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一個打十個」的葉問,還是「功夫兩個字」的一代宗師,都不能滿足影迷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其實詠春點打㗎?
看完葉問系列的電影,我們聽到了「小念頭」、「六點半棍」等等名詞,但誰知道是甚麼?為甚麼詠春的動作都是小巧小打,很少像洪金寶或張震的功夫那樣,大開大合,橫掃千軍?
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在金樓一戰,安排了各門各派的大師講述自己的武功特點,聽得津津有味,卻是「姜子牙寫封神榜」,忘了自己。詠春的特點是甚麼?為甚麼梁朝偉說詠春只有「攤膀伏」三道板斧?
我是看日本漫畫長大的,日本漫畫最喜歡加插真實的知識混雜其中,讓你每看一頁便以為自己得到了真傳。譬如井上雄彥的《男兒當入樽》,到今天仍然有人看着當中大猩猩教櫻木搶籃板以及射球的口訣為教材,「左手只是輔助」更成為神級金句(當然高登的巴打已借代為男人半夜自娛的射擊活動)。
我期待了這許多集的葉問系列,就是沒有一點點實戰技巧傳授。後來我買了一本講述葉問一生以及詠春基本拳義的書來惡補,我更是奇怪,為何從無電影,嘗試教授一點詠春的基本知識。
譬如人人掛在口邊的「小念頭」究竟是甚麼?原來所謂「念頭」也就是「想法」,「念頭太多」也就是思想複雜,未能清淨安定。所謂「小念頭」,就是心無雜念,以謙虛和忍耐的態度習拳,切忌懷有一步登天或速成的想法。兩部電影,都無一部講出「小念頭」的做人道理,浪費浪費。
其實每套武學本身都已有很多人生大道理,若能把其中精髓拍出,我相信不會比「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的思想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