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圍開年:八百年習俗 搶雞毛吉利

粉嶺圍開年:八百年習俗 搶雞毛吉利

今日大年初二,傳統上家家戶戶都會聚首一堂吃開年飯。而一貫保留了較多傳統習俗的圍村,新年節目又豈止一餐飯!已有800年歷史的粉嶺圍彭氏,是少數至今仍保存了不少原村古物和新年習俗的村落。今年粉嶺圍的新年重頭節目會在年初六和正月十五舉行。聽完村長和原居民介紹新年習俗,小記二人皆蠢蠢欲動參與其中,你也要來見識嗎?
記者:謝翠玲、阮芷慧 攝影:蔡家輝、劉永發
部份相片提供:彭氏家族網頁、彭氏村公所、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黃佩賢博士

宋代自潮州遷居

在香港可以稱為原居民的有五大家族,包括新界的侯、彭、廖、鄧、文,其中彭氏家族早於宋朝(1120年至1279年期間)由潮州揭陽縣遷居香港,初居於龍山,後遷粉嶺樓,於明朝萬曆(1573-1620年)年間定居粉嶺圍,其基本格局跟現在的粉嶺圍相若。除了近年的外姓租戶,粉嶺圍基本上是彭氏一姓村。
粉嶺圍原名粉壁嶺,彭族祖先來到靠自己努力打拼,原彭氏古堡(舊圍)外貌呈方形,由高約二丈的圍牆圍繞,以花崗石作為牆基,覆以堅硬的青磚,圍牆上設有炮樓和炮孔,但昔日的圍牆及壕溝已不留存,只剩下圍門、門樓、兩個碉堡及門前風水魚塘。

粉嶺圍現有三位村長,這位是彭未齊村長,另有彭振聲及彭耀初村長。

原村分三部份,正中心的是正圍,並排為南圍和北圍。圍牆上圍斗有白色成品字形的三顆圓點,有說是風水之物,亦有說是粉嶺彭氏的家族徽號。從外邊看粉嶺圍,最搶眼便是正中央圍門那「前環鳳水 後擁龍山」對聯。對聯形容祠堂前被鳳溪之水環繞,有四水歸池之局;下聯謂龍山前呼後擁而來之氣脈,於此結穴,乃財雄勢大之局。

圍牆上三顆白圓點是粉嶺彭氏標記。

傳統習俗

太平清醮 十年一度

粉嶺圍的太平清醮,每十年一次,總是十分熱鬧,村民、已移民的子子孫孫固然會參與其事,甚至村外人也會來湊熱鬧。對上一次的太平清醮在2010年(由農曆十一月十三日起舉行),依科儀經五日進行。舉行期間,不論是男女老幼,村民會依俗齋戒,誠心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和合家平安。由粉嶺圍村立村至今800多年,依舊保留傳統不變。儀式當中除了有醒獅表演,更有戲棚做大戲和齋宴,而在打醮後,村民可以競投賀醮物品作留念,放在家中以保平安。
太平清醮正日當天亦會迎接北帝,當中隨行的「緣首」,會在各個祭祀儀式中身穿長衫,伴着神明。不過,並不是所有男丁都有資格做緣首,要在前一年的正月十五,到北帝廟連續擲到九次聖筊才有資格擔任,第一位成功擲筊的,會成為頭名緣首,餘此類推。緣首的工作是代表全村向天祈福,跪拜神明,全程跟着喃嘸拜神,頗吃力。也許正因如此,要以只有十多二十歲的年輕男子擔當吧!

「緣首」穿上長衫接神。

現址的北帝廟有70多年歷史。

這是2009年正月初五接北帝爺的盛況。

每次太平清醮都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正月點燈 子孫昌盛

每年正月,粉嶺圍都會有一個點燈儀式,點燈日子每年會有所不同,通常會在上一年的農曆十一月擇日決定來年的點燈日,今年選在正月初六;而不論哪一日點燈,祭祀活動都會在正月十六日結束。點燈諧音「添丁」,意在希望以後得到神明眷顧,子孫昌盛繁衍。
點燈當日會有八位「神頭」負責服侍各神明,從北帝廟接了北帝、文昌和關帝諸神後,一路伴着喃嘸請神到神棚安坐。北帝廟中的北帝、文昌和關帝神像各有一大一小,大的神像在廟中坐鎮,請神出門的是小神像「行身」。已經負責了廟祝工作13年的華叔說,已有過百年歷史的酸枝木轎子每天都有打掃清潔,而在請神前一天,更要為請神的轎子作清潔和裝扮,要「簪花掛紅」,裝飾得喜慶亮麗,待正日當天請神隊伍在吉時來臨,拜神後請三尊小身神像上轎,然後浩浩蕩蕩回村,沿途可是熱鬧非常呢!

已有百多年歷史的神轎,每天都要細心打理。

廟內有大小神像各一,必要先參拜中間的北帝,再到文昌和關帝。

神頭通宵守神棚

請神回村後就會進行點燈儀式,凡添丁者皆可點燈。隨後,神頭就會請各鄉親父老吃燈酒,即吃盆菜。而神頭的服侍工作,會由早上5點持續至晚上11點。每當有村民到來上香拜神,都要打鑼一下。神明會在下午3時下午茶小休、晚上11時吃消夜,神頭要為神明上香奉茶,為神拉上布簾,讓祂們好好休息。另外,神頭要守神棚,確保神明晚上休息時,不被騷擾。昔日,所有的神頭都會帶備簡單的床鋪看守神棚;如今程序簡化了,神頭會夾錢請人回來打理看守神棚,不過當然,神頭也會輪流駐守,服侍神明。至於擔任神頭的資格,是已婚的男丁先進行登記,每年輪候,通常要等上二三十年呢!

重頭節目

太平洪朝 唱曲酬神

除了年初六請神點燈夠熱鬧,粉嶺圍新年的重頭節目就是正月十五的「太平洪朝」(簡稱「洪朝」)。目前在新界的村落中,只有粉嶺彭氏和上水金錢侯氏仍保持這傳統。從北帝廟請神回粉嶺圍安放於北圍前的神棚,神棚對面會搭建歌棚,唱曲酬神,十分熱鬧。

歌棚內歌舞昇平,人神同樂。

歌棚和神棚相對而設。

全年順利

洪朝當天的活動,在圍心的空地進行。村民會齊集於此,除了晚上的祭祀祈福活動,白天還有兩項別開生面的傳統活動,也是相當熱鬧的。
其中一項自古流傳下來的活動是「搶雞毛」。彭未齊村長表示,搶雞毛在早上進行,約有七、八條雞毛會由圍門的圓孔擲下,村民在下面搶奪,雞毛代表吉利,所以,奪得雞毛者,這一年就會諸事順利,好運連連。而奪得雞毛的村民,會在接下來扒船的時候,把雞毛和元寶一同化掉。

扒船趕災

搶過雞毛後,便會進行「扒船」的儀式,其意義在驅趕災害。「朝首」會抬着紙紮大船穿梭全村,向各家各戶收集包括元寶、香、雞毛、黃豆、炭和米等物品,再由「拜年仔」來拜年,說句「恭喜發財」,以示帶來好運。所謂「拜年仔」,必須是村內一名未婚的男丁,當天會頭包紅巾,下身披紅布,隨着朝首一同巡迴全村,整個過程歷時約兩、三小時。收集回來代表不潔的物品,最後會帶至掃管埔的社壇附近,在喃嘸引領下進行火化,以示送走各種災害。

村民會準備大型紙船,於扒船儀式中穿梭全村。

頭紮紅巾者為「拜年仔」。

村內古蹟

戰前古炮

粉嶺圍至今仍保留了不少古蹟,最顯眼的是風水魚塘前三台古炮,相傳建於清康熙初年,以抵禦山賊和海盜。1941年當日軍侵佔香港,村民害怕禍害加身,故將古炮埋在地下,直至1986年才挖出這三台古炮,重新安置。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則是建於清朝咸豐四年,有斗拱木刻、花崗石樑柱、陶塑人物,供奉粉嶺鄉始祖彭桂以下的十六世88位祖先靈位,宗祠已被列入為受保護古蹟。

簡樸盆菜重感情

每到新年,粉嶺圍的居民都會聚在一起吃盆菜。正月接北帝爺和點燈的那一天,村民就會在村內舉行祭祀儀式兼食盆菜。每年的點燈日子會有所不同,會預先擲筊擇日子,而今年接北帝爺的吉日就是正月初六。這天,即使已經搬出村外的人,也會紛紛回來參與儀式,順道敍敍舊。
彭Uncle(彭惠池)每年都會在新年時為親戚朋友們製作十多個盆菜,他笑言自己有好多柯打。飲食業出身的他,亦曾經到村內的大廚房為村民製作盆菜。今次就請他為我們示範一下粉嶺圍村民吃的Home Style盆菜。
以前經濟環境不太理想時,盆菜用料並不名貴,不外乎白蘿蔔、芋頭、枝竹、豬肉、豬皮等,簡單樸素,吃的是氣氛和感情;不像現在坊間售賣的盆菜,加添了大蝦、蠔豉和冬菇,甚至鮑魚的貴價食品。此外,以前的盆菜會有新鮮門鱔,但由於門鱔多骨,小朋友和老人家吃起來較麻煩,因此現在會用門鱔乾代替;還有當中的魚肉,也多會以魚蛋代替。
說到尾,盆菜材料最重要的不是豪華,而是夠新鮮。另外湯底的調配也相當重要,味道要夠濃但不重也不太鹹,否則會蓋過食材本身的味道。所以,彭Uncle會加入草果,去除肉的臊味之外,亦可以令味道不太鹹。

示範:彭惠池(粉嶺圍居民)

燜豬肉(份量:2個盆菜)

除了醬料之外,燜豬肉是盆菜的重點,要燜得夠入味而不會太韌,相當考功夫!火候要掌握得好之外,彭Uncle更提醒要時不時加水和加上湯,以免煮乾水。所以這個燜豬肉,啖啖都是心機和時間。

材料:

豬(踭)肉2斤、排骨2斤、門鱔乾半斤、草果3粒、片糖1片、雞湯(煮過雞的湯底)1.5公升、慈菇斤半、木耳1斤、薑汁酒/已調好醬料/鹽/糖/老抽各適量(調味料份量視乎醬料味道而定,當中如不同南乳鹹度不一,可按個人口味調配。)

門鱔乾

正菜

做法:

1.先將豬肉和排骨汆水,切件,豬肉水留用。

2.瀝水後將豬肉炒至乾身,加入排骨,邊炒邊分數次加入薑汁酒。

3.加入已調好醬料炒勻,加入老抽上色。

4.加豬肉水和半公升雞湯、草果和門鱔乾,加鹽和糖調味。

5.轉放入大煲,加慈菇、木耳和餘下雞湯,最後下片糖,以大火煮滾後,轉細火燜約45分鐘。

1

2

4

彭Uncle的醬料配方:
材料:

蒜頭2個、薑2両、正菜(即鹹酸菜)2棵、柱侯醬/海鮮醬各1湯匙、南乳1磚

做法:

1.先把蒜頭、薑和正菜切粒,再放入攪拌機拌勻。

2.把拌好的材料取出,加柱侯醬、海鮮醬和南乳混合即成。

1

2

打盆

至於其餘的材料和打盆,就按不同的食材可燜煮的時間而定。好像白蘿蔔煮的時間宜久一點,可以令其吸收更多湯汁的味道和精華,就放在盆底。不過謹記要先在盆底墊一塊薄的不銹鋼墊,避免黏底。

盆底:

放入用雞湯煮好的白蘿蔔。

中層:

將魚蛋、枝竹、豆腐卜和豬皮放入雞湯煮滾,再加醬汁燜煮,以2湯匙蠔油、少許鹽和老抽調味。豆腐卜先刺穿,煮時更能吸收醬汁。

上層:

放入已燜煮好的蠔豉和冬菇,再放上燜豬肉、排骨、門鱔乾和慈菇。

面層:

加入用蠔油、薑汁酒、鹽和糖炒香的魷魚、蜜糖豆和芹菜。

頂層:

放入雞湯灼熟的大蝦;鋪上已先炸過,再用調好的醬料拌勻兼已蒸10分鐘的芋頭。

最頂層:

最後放上熟雞,淋上用油炒香的薑葱,再撒上葱段、芫荽,完成。

木盆改銻盆較衞生

粉嶺圍的盆菜習俗由來已久,通常是有喜慶事的時候,便會在村的大廚房煮盆菜以宴請親朋。彭太說在60年代前,印象中盆菜都是以木盆來盛,後來才改為用銻盆,較衞生。

不同節令不同底

盆菜通常都是出現在喜慶場合,一般最底那層都是鋪白蘿蔔,而粉嶺圍的盆菜底層原來也按不同時節而會有變化。如二月初二祭祠後食用的盆菜,白蘿蔔會改為用蘿蔔乾;而重陽或清明節後吃的盆菜,則會以鹹酸菜來作最底層呢!

開年飯平安招財

粉嶺圍過年最大型的食盆菜活動,今年是在年初六。至於年初二的開年飯其實跟一般家庭相若,雞、燒肉、飯、酒是基本食物;而好意頭的生果更是必備,像香蕉寓意「招財進寶」,蘋果則包含「四季平安」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