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我先向各位朋友拜年,祝各位萬事如意,蛇年行大運、普選快降臨!
講起農曆新年,貪吃的我又不期然口水長流了。新年多美食,況且各處鄉村各處地道佳餚,若不趁機大飽口福,真是對不起自己的肚子。我們上海人過農曆新年,不流行做年糕和蘿蔔糕,也沒有自製的煎堆與油角,但是,我們家的過年招牌菜式,一點也不比做蘿蔔糕或煎堆簡單。
一頓年夜飯,忙幾日
今年是蛇年,親戚朋友當中屬蛇的並不多,要數,第一個一定想起我舅父。回想起小時候,每逢農曆新年,舅父一家都會回到我家,大班人一起吃一頓團年飯。上海人不會稱之為「團年飯」,我們叫「年夜飯」。為了準備這一餐,公公婆婆早在好幾日之前,已經大費周章,好不緊張。忙忙碌碌,年夜飯的餐桌上總會放着紅燒肉、鷄湯翅(對,那時我們家還食翅的)等等,超級豐富,而我最期待的一道菜,叫「葱烤鰂魚」。
鰂魚出名多骨,偏偏婆婆卻能把多骨這個缺點,變成優點。她會將好幾條鰂魚,炸得通透,皮脆肉香,就連魚骨也被炸到脆得可以放入口慢慢咬。老實說,這道菜的賣相並不吸引,炸透了的鰂魚呈黃褐色,而且因為下了豉油與黃糖的關係,整道菜看起來啡啡黑黑的。不過,放入口就明白甚麼叫外表和內涵不一致,我最愛取葱段撈汁來吃,再加上魚肚裏的肉,鰂魚也很快被家人一掃而光。但婆婆總會預先留了一條鰂魚放過年,這是我們家的傳統。
除了葱烤鰂魚,婆婆還有另一道煮法繁瑣卻又十分拿手耍家的菜式,叫「蛋餃」。顧名思義,是用蛋漿來包豬肉當餃子。而此菜的重點,在於那張「餃子皮」。
婆婆每次弄蛋餃的時候,她會預先開好蛋漿,然後拿一個湯勺,坐在煤氣爐旁邊。燒熱湯勺,下油,淋上一層薄薄的蛋漿,然後放肉,再很小心地挑起半張已熟了並呈金黃色的蛋皮對摺。如是者,重重複複,一隻、十隻、幾十隻的蛋餃,慢慢完成。蛋皮薄,容易破,而且穿了洞就做不了餃子。所以,每當我想起這道菜,腦中就浮現婆婆那副聚精會神、專心一志的樣子。當然,不能上枱的蛋餃會立即被站在婆婆旁守候的我毀滅。
圓形的蛋皮內,加上豬肉饀料,包好,然後放湯煮。這時,婆婆會準備好一鍋八寶鍋,裏面甚麼都有,蛋餃指定是要放進八寶鍋裏滾。金黃色的蛋餃,婆婆給它起了個名堂,叫「金元寶」。於是,我們家的年夜飯,一定有葱烤鰂魚那一大堆葱段,讓小朋友吃得聰聰明明;也有一鍋金元寶,讓大朋友吃得如意吉祥、財源廣進。每年的年夜飯,就是一家人圍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度過。
二百顆茶葉蛋,煮通宵
年夜飯之後,公公婆婆可不會閒下來,因為他們要馬上開始預備新年期間的小食,來侍候到我家拜年的親友。自製茶葉蛋,是我們家最最最受歡迎的過年佳品。公公婆婆早在過年前一周,去北角春秧街街市,挑好大大顆的鷄蛋,每次買一二百顆回家,就是用來炮製茶葉蛋。
茶葉蛋的「湯底」最重要。婆婆會做一個袋放進不同品種的茶葉,冰糖,還有肥豬肉,加上老抽、生抽等,慢慢煮滾。鷄蛋預先烚熟,然後輕輕敲裂,再放入茶葉湯裏浸煮,任由深褐色的茶葉湯慢慢將蛋殼上的裂紋染色,茶葉味道慢慢滲入鷄蛋裏面。因烹調需時,婆婆必定要通宵看守着茶葉蛋。
別以為一二百顆茶葉蛋很是大堆頭。在我們家,只消一兩天的時間,就能消耗百多顆茶葉蛋,夠誇張吧!單單我自己一個人,一次過就能將五六顆茶葉蛋吃入肚裏,美食當前,顧不得膽固醇會否超標!
茶葉蛋之後,就是冰糖雪耳了。婆婆是認為,農曆新年不能沒有糖水助陣。也就是一家人大魚大肉吃了好幾餐,總也得要有糖水消消膩。她這份心思,體貼入懷。冰糖雪耳上也總會放上幾粒去了核的紅棗,甜甜的,靚靚的。
農曆年,我反覆惦記的,就是這四款我最喜愛的過年食品。要煮冰糖雪耳,應該難度不高,可是,其他三道菜(葱烤鰂魚、蛋餃和茶葉蛋),雖然我喜歡下廚,但我通通不懂得做。婆婆的手藝,並沒有傳到她的孫女手上,大概是因為她的孫女一直貪玩貪吃,從沒有認認真真的學做過吧。
今天,大年初一,我只能從記憶中去回味。而那種味道,記憶猶新,恍如昨日。
作者:陳淑莊
攝影:林栢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