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要青年居屋 不是宿舍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要青年居屋 不是宿舍 - 李兆波

前特首在其施政報告中提出興建青年宿舍,這個名稱不太好。
不少青年人住在劏房,上樓無望,又因為有個人的需要,如較自由及安靜的環境,或較近上班的地點等,帶來了對住屋的需求。他們要的是一個自己的天地、一個家(雖然可能只是一個人),絕對不是宿舍。

質素應比大學宿舍佳

宿舍也不是完全不好,有些公司的員工宿舍位於私樓內,甚至是豪宅,可以與家人住在一起,有一定的私隱度。
青年宿舍容易令人聯想起大學的學生宿舍,那些宿舍的租金每人每月約為1,000元,多為二人同房,宿舍的費用已包括基本水電,但不包冷氣費。將會興建的青年宿舍的租金比起大學的宿舍高,那裏的水準如隔音、設計、空間,應比起大學的宿舍為佳。

社福機構管理 吃力不討好

政府與其建屋租給青年人,叫社福機構管理,倒不如索性找私人的物業管理公司來管理。私人的管理公司也可以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以融合社群內的人,不一定需要由社福機構來管理。
同時,社福機構容易令人想起一些社會問題,我不是說他們不好,不專業;相反,它們十分專業,但青年人總是喜歡擁有自己的天地。
社福機構不是物業管理的專家,而當它們組織活動時,容易吃力不討好。政府還是全面想一想青年人的居住問題。
其中一個方案是興建青年的公屋或居屋,由公屋輪候冊可看到青年對住屋的需求。當他們事業有成時,大多會想有更好的住所,但在起步時,宜給予他們一點空間。
青年宿舍只有數百個單位供應,因此無論是在名稱上或是數量上,都是怪怪的,不可能令人認為是向解決問題那邊走。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