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門大開:政治力消失 - 添馬男

中門大開:政治力消失 - 添馬男

港人治港之所以注定失敗,係因為政出多門,公公婆婆多,人人有「制」肘,政治力量分散,無法集中。老左經常話英國人得,我哋亦都得,實情係英國人做得到,有一定條件,𠵱家條件已消失,所以好多嘢變咗質。

英國外派殖民地總督,表面上係受殖民地事務部、或後來外交部所管轄,但自從六十年代開始,英人就地而治,外派總督毋須事事請示外交部,戴麟趾開始已直接同唐寧街首相以私人信件方式往來。麥理浩來港則更是肩負「民生抗共」任務,在六七暴動後推行改革,麥理浩五十年代曾任港府政治顧問,當時已形成一套民生抗共戰略思維。
英國在二戰後面對殖民地獨立及民主呼聲,香港楊慕琦總督一度也想推行民主改革,本地華人要求民主呼聲出現,但英國人恐怕民主改革會令香港反殖運動壯大,加上紅色中國在旁虎視眈眈,最終英人放棄了民主改革。六七暴動令英國人反省要建立抗共堡壘,並非走民主路,而是走民生改革。五十年代港英密切監視左派學校政治活動,認為只有擴張官津學校,提供更多升學機會,以及開辦多一間本土大學,以免年輕人北上求學,被洗腦後回港滲透變成潛在威脅。至於公共房屋則是解決貧富懸殊,兼且開發新市鎮,建立香港人全新的社區及公民意識。
民生抗共是冷戰下英國在港政治戰略,也造就了香港蛻變成現代城市,同舊殖民勢力葡澳分道揚鑣。當麥理浩執行計劃時,先起用一班本地華人政務官,廖本懷1967年出任屋宇建設處處長,1973年出任房屋署署長,10年建屋計劃由他執行,陳祖澤、李麗娟出任港督祕書,地區專員則係孫公、葉澍堃、曾蔭權等人。當時有冇人拖麥理浩後腳?當然有,其中一個係財政司夏鼎基,1972年石油危機後大削開支,令10年建屋計劃爛尾。

以往港督有充份授權

七十年代是建設香港黃金歲月,港督有足夠政治能量去推行建設大計,既有倫敦充份授權,本土公務員開始受重用,政務官在新發展區開山劈石,手握地政大權,猶如土皇帝,而沙田、屯門就係在他們手上建成。回頭睇睇今日,業餘政客掌權,議會有責無權,政務官不滿而退縮,政治力量已不斷流失。
如此殘局,進不得退不得,齊心建設香港,不過是政客口號。
香港福地氣數將盡。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