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迴避的十三億人 - 范克

無法迴避的十三億人 - 范克

自從高慧然在〈你以為你有資格包容?〉中提出「七百萬如何包容五千萬」後,網上一片熱議,不少人開始思考包容是怎麼樣的一件事。這從來都不是一個小數目,自由行的數量早已遠超香港的負荷,不只加劇整個社會的壓力,我們的文化、生活亦飽受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聽到普通話的次數甚至比本地粵語還要多。
城市是何時變得陌生?以前我們戲言香港是石屎森林、文化沙漠,但那時候我們有的是自知之明,清楚自嘲的目的是為了喚醒港人,多去珍惜、了解、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多去感受香港的文化、藝術、影視娛樂的發展。《蚌的啟示》就是這樣的一個作品,一個展示經濟發展同時,人倫道德並存的香港,一個中西文化交滙融合,而茁壯成長的香港。
現在的我們還有能力創作出這樣的作品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經政府日夜宣傳「背靠祖國」的香港,真的成為了石屎森林、文化沙漠,就連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淪落為單純的經濟動物,只能在中港融合這個巨大的齒輪當中尋找生存的間隙。以往的彌敦道,被大量珠寶金器所取代;景物不依舊,人面亦全非的廣東道,自服務大陸豪客的名店大舉進駐,港人頓成過客,有見證尖沙嘴轉變的報販,只能慨嘆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共同回憶」,相繼承受不住租金壓力,真的成為了過去,只能在回憶中細數當年往事。
五千萬,一個何其龐大的數字,已經徹底摧毀了我們的生活,但與全中國十三億人和將會開放自由行的城市相比,這僅僅是一小部份,我們實在不知道我們的生活會被扭曲至哪一個地步。自詡自由行之父的CY,仍舊吹噓着自己的偉績,似乎暗示這種摧毀是值得炫耀,所以打擊水貨客不力,罪不在香港的執法部門,因為上層思維已非常人能夠理解。
於他們而言,文化侵略可以理解為中港融合,文化衝突只是中港矛盾,水貨客在港從事走私活動是貢獻香港,大陸銀行來港發債是支持金融發展。他們的思維中,但凡互惠互利,都被當成單方面的貢獻,沒有邏輯,也沒有常理,由上而下侵蝕港人的思考空間,由理性愛國變成盲目愛黨。
彭定康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到「我感到憂慮的,不是香港的自主權會被北京剝奪,而是這項權利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開始逐步實現,如今我們連選擇奶粉的權利,都逐漸斷送在自己人的手裏。
自由行的到來或許不是香港淪陷的主因,卻是加劇淪陷的一道重藥,讓港人認清中港全面融合後的香港,會是一副怎樣的臉龐。如果五千萬人已經足以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那麼融合後,我們又應怎去面對那龐大的十三億人?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