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營養標籤制度生效兩年多,但對推廣健康飲食的幫助有限。香港婦聯去年底一項調查訪問306名女性,逾半為家庭主婦。發現有30%受訪者不清楚「1+7」的標籤內容,有43%選購食物時不會參考標籤內容,主要是資料複雜及「睇唔明」,也有不少人認為標籤字體太細難讀。
單位欠統一難比較
調查顯示雖然七成人認識營養標籤,但僅三成人知道「1+7」包括的範圍,即能量、碳水化合物、總脂肪、飽和脂肪酸、反式脂肪、糖、鈉及蛋白質的含量。有63%人認為營養標籤不清晰,例如字體太細、標籤面積細、只有英文,標籤底色跟包裝底色一樣等。整體有43%人認為營養標籤生效超過兩年,根本無助推廣均衡飲食。婦聯副主席李桂珍表示,曾抽查市面產品,發現營養標籤的形式大小及顯示位置不一,致部份標籤太細及難以發現,有產品的標籤放在罐底,有些標籤則沒有中文說明,未能方便普羅大眾閱讀,建議當局要劃一規管標籤形式。
婦聯又指,政府無規定營養標籤的食用份量,以致計算單位有異,例如有牌子列出每食用份量為57.3克即3塊,另一牌子則以每100克計算,令市民難以計算其食用量的營養成份,或與其他牌子比較,故促請當局應以淺易方法,向市民推廣營養標籤的內容,尤其針對長者或家庭主婦,提高公眾對營養標籤的認識,藉此推廣健康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