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日本股市迎來戰敗後第一個突破,日經平均指數連升17個星期,打破史上最長的升市紀錄。54年後的上星期五,日經平均指數雖然未能打破當年的紀錄,但也創下連續12禮拜上升的難得紀錄,令日本出現近年罕有的經濟好勢頭。
當然,經過12個星期的升市,日經指數還不過處於11,200點的水平,比歷史最高位的35,000點低近七成,比2005年的16,000點也低三分一。但這樣長的升市在經濟低迷的日本仍然非常難得。更有趣的是,今次54年來最長的升市可說是首相安倍晉三一手促成,難怪他的民望比剛當選的時候還要高。
老實說,安倍新政府上場後都是出口術居多,實際政策不是未出台就是遠期期票,根本沒有實際作用。就以被視為最大政策轉變的無限量QE及提高通脹目標到百分之二為例,前者要到2014年初才有實質的政策轉變,目前日本央行不過在執行原來政策而已。通脹目標究竟是軟目標還是硬目標誰也說不準,假如只是用作參考而沒有實質政策跟進的話,百分之二的通脹目標實在不可能達到,要走出退縮困局更是談何容易。
也許,安倍最大的功績不是推動了甚麼實質政策,而是打破了日本政府顢頇無能的形象。2009年民主黨政府上場達成戰後第一次政權更替時,日本民眾對新政府寄以厚望,希望他們能擺脫自民黨的派閥政治,觸動既得利益集團,把日本帶出泥沼。可惜從第一位首相鳩山由紀夫開始,民主黨政府展現的不是求新求變的決心,不是開創新天的能力,而是新手上路的進退失據,是不知輕重無法擺平黨內外不同利益的無能。三一一大地震應變無方,振興無術更失盡人民的信心。到野田佳彥上台又碰上釣魚台爭議僵局,外交上、經濟上一籌莫展。可以說,民主黨四年管治已令政府威信盡失,現在安倍晉三擺出一副有力有為有辦法的姿態,自然能輕易挽回市場及公眾的信心,令投資者相信最壞的時刻已過去。
另一方面,日本通縮及停滯歷時20年,但歷屆政府都不敢放膽以出位政策搞活經濟,只懂蕭規曹隨,修修補補。這一回安倍不但破天荒提出放寬通脹刺激經濟的特殊手段,還大力壓低日圓滙價促進出口增長。可以說,他的決策走在市場預期之前,超越市場預期,令市場有驚喜,股市有積極反應實在正常不過。
往下來安倍若能繼續拿出破格、大膽的措施,例如加快自由貿易區協議談判,「安倍牛市」(Abe boom)便有可能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