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日前《蘋果日報》看到,最近大陸入口活牛銳減至四十多隻,而價格由每斤四十元上升至九十六元。理由一方面是五豐行加價,批發價越來越貴,另一方面大陸經濟起飛,對牛肉需求急增,活牛在大陸有價有市,而且港元貶值,牛場不願以低價賣牛給五豐行。
我們先了解大陸牛肉多少錢一斤,大陸一斤五百克,各地價格略有差異,淨肉的零售價在三至四十元人民幣之間,假設是四十元人民幣,折算為每公斤一百港元。香港一斤約六百零五克,賣九十六元,即每公斤約一百五十九元。即是說,五豐行以比內地批發價更平的價錢買活牛,而以貴價賣到香港的肉舖,再加上香港的租金人工成本較高,所以香港賣的鮮牛肉離奇的貴。
國內的牛肉從生產到銷售過程較簡單,某些地區甚至是牧民自行屠宰後拉到村鎮縣城上出售。大城市則從牛場經批發商再到零售,經過的中間人不多。相反,香港的牛肉經過五豐行廣南行的中介,加上國內的運費,香港的運費、屠宰費、雜費等,以及零售舖的人工舖租開支,中轉成本遠遠高於內銷。
另一方面,香港有穩定充足的外國冷藏牛肉供應,涵蓋不同價格。面對鮮牛肉的漲價,香港人可以改吃豬肉、或者改吃外國牛肉,甚至少吃肉。只有少數無視價格的消費者繼續買鮮牛肉。
另一個問題是,十年內活牛供應銳減九成,但牛肉舖的數字卻沒有相應的減少。如果以前每間舖每日可以分到兩隻牛,現在連半隻都沒有,即使每間舖少做了生意,然而他們所賣的貨又是從何而來呢?業界良莠不齊,早陣子有肉店以冷藏肉加上化學品冒充新鮮肉出售,市民不懂分辨就乾脆買冷藏肉好了。
內地的食品一直存在安全問題,蔬菜有殘留農藥,豬肉雞肉被餵飼激素和抗生素,相對來說,牛肉似乎比較安全,多年來沒有被驗出甚麼問題,況且大陸牛肉的質素也很高,尤其是火鍋用的肥牛,吸引一批要求高的食客。新鮮牛肉與冷藏牛肉的質感始終有差別,假若將來在香港再買不到鮮牛肉,鮮肉店可能要轉為賣凍肉,傳統手藝可能失傳,對香港人來說相當可惜。
牛的成長需要幾年的時間,養牛比養豬需要更多土地,香港有很多山區草地,適宜養殖少量的牛隻,一方面可以彌補牛肉的供應不足,另一方面可以透過有機的畜牧護養土地,增加生物多樣性,創造優質品牌。日本都可以產和牛,為何香港不能產港牛呢?要改變的是香港政府和香港人的思維模式,不要以為金融地產能解決七百萬人的民生問題!
Kam Tik Lung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