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從來也不是一個濫情泛愛的社會,當然面對人間慘劇天災人禍,大家都樂意立刻伸出援手,但大部份時間,我們都是講制度、講規矩,而不會事事訴諸情感─因為虛假的「情話」講得太多,會叫人疲勞反感。當中最血肉的例子,正是「包容」兩字。
近年香港政府最糟糕的地方是,當施政或制度搞不通時,便叫香港人「包容」;當我們感到吃不消要反抗時,便將「不包容」的錯算到市民的頭上。事實上「包容」二字對香港人來說是很陌生的,因為一直以來,我們只是講「禮讓」─例如小時候老師教同學之間講禮讓、使用道路和交通工具也講禮讓,哪會無端端叫人包容?因為禮讓本身是雙向的,即是你對人好,人對你好的互動關係,強調雙方都要付出,社會每個人都要以禮相待,才能和和氣氣;但今日所講的「包容」明顯是單向性:同胞的寶寶飲假奶好慘,所以我們要包容那些為他們入貨的奶粉水貨客;內地的小童學習環境欠佳,所以我們要包容讓出學位給他們……「包容論」只強調本地人要「抵得諗」,要多付出,卻沒考慮到這份失衡的關係所引發的社會張力。況且今日太多事例已證明,過份強調「包容」等於「包庇」,令付出的一方更不順氣,受益的一方更覺佔便宜是「老奉」。在這景況下還想期望在香港「促銷」和諧?簡直癡人說夢。
OK,或者「包容」是中央對香港殖民的一種國民教育,是永隨我們耳邊揮之不去的讛語,但作為香港人,理應明白包容不應淪為一種胡謅式大愛─例如我們可以對說話大聲以至隨街蹲坐的陸客講包容,因為這真是源於兩地生活文化差異,而且這些行為對社會秩序亦沒有太大實質影響;卻斷不能因此作無限延伸,連他們來搶學位、搶購奶粉也叫我們包容,因為活在水深火熱的你和我都明白,那些「大愛包容論」,只是不負責任的風涼話而已。況且若想建構出和諧文明的中港關係,就只能靠建基於互相尊重的禮讓,而不是九唔搭八的包容。那些愛港愛國理性又和諧的人士實不可不知。
勇先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