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瓊華中心的大小商戶突然接到通知,大業主要終止租約。四層合共百多戶東主,一戶都無得留低。
這個少數尚具庶民氣息的商場。主要客路是OL港女、青年、潮童、平民。主要賣時裝、飾物、賣「得意嘢」,又是平民食堂。縱然是深圳貨,但價錢夠平民,滙聚一股「前自由行時代」的草根芒角味。
現在舊戲院要結業了,這類小商場也要掃場,統統讓路給更加賺錢的經營模式。「瓊華模式」,敢情不夠奶粉金器的強國模式叫業主高興。陶傑在電台節目說他知道在元朗開藥房賣奶粉,可以月賺純利二百萬。像董伯伯說的,中國好,香港好;因為自由行之父梁振英先生的德政,中國太好,香港因而虛不受補─整個旺角開始「彌敦道化」。筆直的路,走下去,都是金器、鑽飾。店門外都站着一個西裝友,看你樣子打扮不像大陸客,他的鼻子就往上挺,只差在沒有吐出一句:「唔係買嘢就過主啦!」
旺角,英文簡稱MK。香港人自嘲或是嘲笑人家庶民得很,都用MK來形容那種氣息和品味。現在,香港人下了班,想去旺角MK輕鬆一下,都沒有去處;旺角也不MK了,叫千萬港女潮童情何以堪?瓊華的租戶失去舖位根據,很多香港人卻是失去精神歸屬。
自由市場嘛,學某些「經濟學者」的說法,香港沒有物資短缺的問題;右派膠人也會說,香港要繼續發揮自由市場轉口貿易的長處呀。按此理,一個瓊華商場絕對不夠,連毒男勝地信和中心、鬼佬熱愛之廟街女人街以至十八區都得轉行賣奶粉。利潤最大化嘛,「對經濟有貢獻嘛」。大學生讀書幹嘛?快一起落場賣奶,錢途無限。本地人的生存文娛消費空間在哪呢?
這些務虛的經濟學家只關心錢和數字。人呢就只是人力資源,負責付出勞力和付錢消費。甚麼精神需要、文化文娛、族群歸屬,對他們來說都是廢話。在他們的經濟學小腦袋裏,有人就有商機,人越多越好。擠死了,就打填海、開發東北發展區的主意。至於這盤自由行生意所造成的產業單一、商種單一、城市環境惡化、本地人生活質素下降,都是不能量化的。不能量化,就不存在啦,所以自由行好得很,檢甚麼討?「計數經濟學家」只計數,眼光一定是非政治化的,不然怎麼搵食呢?
香港這盤自由行經濟,本就是中港權貴黑商作業之下的政治操作。自由行有多少行、有多自由,從來都不是香港可以說了算。這個市場,打從開始就不自由。他說一簽多行就一簽多行,香港有多自由?學者名流念茲在茲的「自由市場」,如同董伯之所言八萬五,「早就不存在了」。
盧斯達
無待堂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