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是失去了希望 - 卡模

我們只是失去了希望 - 卡模

教院最近做了一個數據分析,從人口統計的資料當中得出了一個客觀事實:出身於中、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入讀大學的比例,比起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要高出三倍有多。住公屋而入讀大學比率僅僅是百分之九點六,反之住私樓的超過百分之三十。身旁一些朋友馬上戲言:「現在讀大學真的要靠投胎了。」
父母有錢與否,絕對影響一個年輕人的成長道路,這是基本的常識,也是我的親身見證。一個基層出身的孩子,家裏沒有多餘的金錢供他學習琴棋書畫,能應付生活、醫療、學費已經不錯。任他是蕭邦托世、畢加索轉生,沒有相關的琢磨,一塊再好的玉石也是廢物,而基層兒童就必定輸在這一條起跑線上,這是基層的悲哀。
少數幸運的年輕人如我,便能依仗勤奮、努力、運氣,進身於那社會精英的宮殿─大學。你可以無視教院的統計,但它卻切實地印證了我的經驗─回看那些曾經陪我度過童年的小學同學,一班四十人,當中幾乎只有我能升讀大學,而我們都是住在附近公屋屋邨的基層戶。
有些人怪責出身於基層的年輕人不思進取、不能捱苦、懶散,然後才得出這惡果。我希望這些人認真地想一想,就算這些指摘屬實,裏頭又有多少是年輕人的責任?當我們由出生到成長,看見我們的父母辛辛苦苦地工作了數十年,所屬的階層都未有向上流動過半分,而整個社會都是有錢的繼續有錢,窮苦的繼續窮苦;地產霸權動一動指頭就能賺個盤滿缽滿,窮人們天天加班也供不起樓、捱不起租,你叫我們又怎麼能相信努力讀書可以出人頭地?你叫我們又怎麼能為向上提升而拼搏?
今天是二十一世紀,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的堅尼系數之高已經成為發達地區之冠,個人的拼搏終究敵不過社會的洪流,我們這些年輕人不是好食懶飛,而只是失去爬升的希望罷了,這是社會的問題,要改變這個情況還得先改變這個貧富越來越懸殊的社會。

卡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