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雙非學童大軍攻陷香港,港人怨聲載道,卻為部份人帶來滾滾財源,有教師不惜放下教鞭,轉行做跨境保母車生意,並充當中介人安排收生不足的學校北上招生,短短五年間建立起年賺2,000萬元的保母車王國。惟也有跨境保母車老闆直言,擔心港人對內地人不滿升溫,出街時會被人掟雞蛋洩憤。
記者:李雅雯
曾任教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的黃菁葒,05年舉家移居深圳,兒子07年回港讀幼稚園,母子二人每日疲於穿梭深港口岸。其子同校有30多名雙非學童,眾家長決定租車自組保母車隊接載子女經福田口岸上學,沒料到大受其他有子女在北區就讀的雙非家長歡迎,生意越做越大,營運第二個月學生已達百人,「每日走深港關口七轉,腳腫到鞋都除唔到」。
拉攏港校北上招生
黃看準天水圍、東涌、屯門、大埔及元朗等學校收生不足,07年拉攏這些地區近30間幼稚園及小學到深圳招生,以鞏固雙非學童來源,更於2010年在南山及福田「升呢」舉辦優質教育展,吸引幾千名雙非家長入場,「啲學校統一晒學生畀我做,方便我調整行車路線,慳番唔少油錢」。加上她為雙非童提供「點對點」一條龍服務,由深圳家寓所到香港學校,業務不斷擴張,如今已有逾2,000名學童及過百名員工,每年生意額逾2,000萬元。
50多歲的禮姨是跨境保母車「龍頭」之一,與另外兩間保母車公司壟斷羅湖口岸的保母車市場。去年三間公司一同大幅調升車費60%,調整後深港點對點直途車收費1,200元,從羅湖往返學校700元,觸發逾百名雙非及單非父母遊行抗議。她解釋油費、校車牌保等經營成本上升,逼不得已加價。
禮姨每年生意額達1,600萬元,但港人與內地人矛盾日深,她坦言賺雙非錢提心吊膽,「我係最早帶雙非童落嚟香港,𠵱家見到香港人咁憎內地人,我會唔會俾人掟雞蛋㗎?」
原是上水校車司機的禮姨,99年自立門戶,由最初一架僅接載七名跨境學童的保母車,發展至如今擁40架車的車隊。她仍記得99年拖着學童過關時,曾有中年港男向她「求助」,「佢喊晒口話內地老婆走佬,帶個女返學影響佢搵食,搵到我就好啦」。
兼營港式教學中心
統計處資料顯示,98年至今有逾20萬雙非及逾10萬單非嬰在港出生,教育局估計,未來數年或有8.5萬名雙非童來港上學,以每名跨境學童平均每月車費1,000元計算,估計可為跨境保母車公司帶來近億元生意。
對於今年起零雙非,黃菁葒直指生意「唔憂做」,指現時是跨境保母車的黃金期,好景可持續到2015年。禮姨則將業務發展多元化,上月在深圳開辦港式教學中心,教學生彈琴、學英文,學生全是坐她校車的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