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 Chanel掀穿褲時裝革命

Coco Chanel掀穿褲時裝革命

西方社會歷來對男女服裝規範嚴格,跟中國、馬來西亞等東方文化不同,長褲在歐洲傳統視為男裝,女性只可穿裙子,這觀念直至20世紀初才開始出現轉變,其中最積極的倡導者是法國著名時裝設計師香奈兒(Coco Chanel)。

當年女星穿褲令影迷驚訝

最先為歐洲女性設計長褲的時裝設計師之一,是法國設計師普瓦雷(Paul Poiret),他受到東方文化啟發,在1913年設計出經典的燈籠褲(harem pants)。但令越來越多女性開始愛褲棄裙的,卻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男人都去了打仗,給女性造就更多工作機會。雖然她們平時外出仍然會穿裙子,但在工廠工作時就會穿長褲。戰後,她們很多都因為習慣了穿長褲的活動自如,不想再穿裙子。
香奈兒是事業型女性,更是女裝長褲的積極推手。她致力打破固有男女打扮規範,不但經常穿長褲,更不時穿上男友的西裝;她還設計了不少專為女性做運動和其他戶外活動時的長褲,包括女裝騎馬褲,打破以往女性騎馬只能穿裙子、用橫座馬鞍的禁忌。

到1930年代,女裝長褲開始變成時尚,但仍未獲廣泛接受,保守派依然認為女性褲子「男性化」。當時的電影觀眾見到瑪蓮德烈治(Marlene Dietrich)和嘉芙蓮協賓(Katherine Hepburn)經常在公開場合穿長褲,既着迷又驚訝。直至1939年,時裝潮流「聖經」《Vogue》終於首次刊出女性穿長褲的照片,很多女性打高爾夫球、網球或駕駛時都跟風穿長褲。
雖然二戰後反女性穿長褲的聲音一度抬頭,但這股女性穿褲子革命,到了1960年代末終於完成,公眾對都接受了女性在日常活動和在工作間穿長褲。聖羅蘭(Yves St. Laurent)等著名時裝設計師,都紛紛設計各式女裝套褲。聖羅蘭1966年就推出Le Smoking系列,讓女模身穿黑色西裝搭配長褲和白色襯衫,成為一時經典。到了1990年代末,美國有2/3婦女每周都會有數日穿長褲子上班。
《蘋果》資料室

世界各地古怪法例

•在美國阿肯色州,每月只可打妻子一次,打多過一次會被捕
•在美國芝加哥,在任何正着火的建築物進食屬違法
•全英格蘭地區聖誕日都禁吃應節食品免治餡餅
•在英國,孕婦可合法隨處「方便」,包括在警察頭盔上
•在英國,女性不得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吃朱古力
•在英國,死於國會大樓內屬違法。
•在蘇格蘭,如有人叩門想借廁所,你一定要讓對方入來,不能拒絕
•南韓1970年代通過猥褻法,若女人穿過短迷你裙會被捕或票控罰款,但南韓政府年前已修例
•在法國,以「拿破崙」替豬命名是違法的
•在意大利米蘭,除了參加葬禮或到醫院探病,法例規定要常常面帶笑容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