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勘探】
衡量樓市泡沫及銀行按揭風險,最主要是監測按揭成數(LTV即貸款相對估值佔比)及供款對入息比率(DSR)水平,但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昨在立法會罕有地引用總家庭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已接近10年前歷史高位,預警樓價與市民收入脫節。
家庭負債包含其他借貸
有學者及業界認為,當局高舉升幅較嚇人的總家庭負債對GDP比率,是「出口術」及為政府伺機「出招」,迫降樓市鋪路;因超低息環境,個人借貸胃納相應增加,而總家庭負債包含了按揭以外其他借貸,故其比率增加,不一定代表樓市風險升溫。
經濟學家關焯照直指,以總家庭負債佔比作高危理據,是典型的數據勘探(data mining)伎倆,「用一個數字嚇你,支持論據,令出招合理化」。與97、98年,本港最優惠利率高逾10厘相比,他說目前超低息環境下,無論稅貸私貸或理財投資等桿槓式借貸自然增加,總家庭負債水漲船高,其攤佔GDP比率上升不足為奇。滙豐銀行亞太區業務策略及經濟顧問梁兆基亦稱,衡量樓市泡沫及樓按風險,主要從監測LTV及DSR比率着墨,有關比率亦持續下降。他認為,即使總家庭負債佔GDP比率上升,亦非衡量樓市泡沫爆破的必然指標。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