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通識:中國污染誰之過?

爽通識:中國污染誰之過?

緒論

近日霧霾籠罩北京,不但影響城市的經濟活動,更損害健康,故居民出外都須戴上口罩。

‧近日北京出現嚴重霧霾,能見度低,全城灰濛濛一片,不但影響經濟社交活動,而且影響居民健康
‧此外,世界最受污染的10個城市中7個在中國(最嚴重的包括包頭、太原……),中國主要江河亦受嚴重污染
‧世衛組織早在20年前已警告中國急速工業化及都市化的嚴重後遺症是隨時爆發新型疫症,而且不幸而言中(例:2003年的沙士「非典型肺炎」)
‧中國今日面對的污染究竟是現代化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副作用?還是人為疏忽所導致?要是人為因素較重要,哪個持份者又要負責呢?

中國污染的主要負責者

a.中央政府
‧自從1978年中國決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長期以經濟發展作為國策核心,以GDP增長作為衡量政府成就的最主要數據
‧為了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中國在東部沿海建立一個個對外開放區,吸引外資,珠三角、長三角成為中國改革成功最好的證明,東莞更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心地區
‧但是,繁華背後付出相當高昂的環境代價,南中國地區成為世界環境最急劇惡化的地區之一

b.地方政府
‧中國近30年來以GDP增長作為考核各級幹部的主要指標,雖然有時也會下達要求各地區注意保育,但經濟發展仍是政策核心
‧影響所及,各省市自治區莫不以推動經濟發展為要務,相對落後的山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過去10年以開發環境資源推高經濟增長,成為中國最高速發展地區之一,但污染問題亦成為揮之不去的噩夢
‧除此以外,中國各地地方政府施政理念仍停留在「經濟要上,法律要讓」的層面,為了經濟發展,有意無意地忽視大型工業計劃對環境的潛在威脅,甚至相信「先污染後治理」
‧再者,地方主要官員貪腐問題亦影響到中國政府治理污染的能力,地方大型工程往往涉及發展商與地方主要官員的利益,甚至有地方主要官員透過親屬參與而間接介入,形成「既得利益集團」,其他部門自然對這些工程開綠燈放行
‧地方環保部門是名副其實的「清水衙門」,少有涉及大型工程項目,在政府權力排序中重要性不高,在上級壓力及經濟利益雙重作用下,少做少錯,甚至連行政不作為也非常普遍

c.企業
‧大型國有企業在中國政經制度中享有特殊地位,一方面它們是各個領域中的龍頭或是寡頭壟斷者;另一方面,它們不少直屬國務院或是政府部門,經濟力量強大之外,還有強力政治支持,一般地方政府根本動不了它們分毫
‧與此同時,大型國企或政府部門要爭取資源,有資源才可強化部門或領導層的利益;而不斷推動大型工程項目是壯大自身利益的不二法門;在部門利益與地方環境利益之間,它們多選擇部門利益
‧近20年崛起的民企,它們的經濟實力比不上國企,但它們主張利潤最大化的思維,比國企有過之而無不及
‧再者,由於國內大部份民企規模有限,技術水平不高,資金緊絀,它們根本不具備大規模使用新式環保技術的條件,中國東北各地的小型礦主便是這種情況的最好註腳

d.一般百姓
‧首先,中國在20世紀大部份時間裏,人民生活相當窮困,中國「奔小康」不過是近10至20年的事,中國人民在物質上的欠缺實在太多,中國人在這方面需要補償太多,而這正好反映在現今中國較富裕的階層中,物質主義、消費主義極火紅的原因
‧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已達到13億4千萬,人太多即使人均資源消耗不足歐洲的1/2、美國的1/4,但13億人口的總消耗足以對環境構成巨大壓力
‧最後,中國農村人口過剩,剩餘勞動力太多,人們為求生存,除了不斷向大自然開採之外別無他法,亂伐木材、亂開墾山地、亂掘中藥、亂採髮菜,正歸因於此

結語

‧中國的污染問題成因相當複雜,政府、國企、民企、百姓均要負上責任;而且,中國的發展水平限制了中國改善污染的能力
‧自2003年開始,中國政府提出可持續發展政策,作為解決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矛盾的方法,如今10年已過,中國污染問題仍然嚴重,中國要改善環境仍有相當長遠的道路要走

撰文:Keith Leung
遵理學校通識科補習名師

問.通識問題

這世代紛擾,日拗夜拗,特區管治危機、同性婚姻應否合法化、香港人身份認同、港獨問題、加碼生果金爭議、全球氣候反常……令人透不過氣,通識科師生追看新聞更是疲於奔命。很想有人扶一把,協助分析熱門題目?機會在眼前,電郵或WhatsApp你想知的通識題目給《爽報》,我們會轉介至本欄三名通識名師,作為他們撰文的參考。試期不遠,不要猶豫了!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016 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