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卡梅倫振臂高呼要就英國退出歐盟舉行公投後,他在黨內的聲望曾一度上升,親保守黨及疑歐派傳媒如《The Sun》及《Daily Telegraph》也為他鼓掌。但是,「脫歐」之路對很多英國人特別是政治精英階層而言其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他們的基本態度是一個中等強國的影響力將會不斷削弱,英國只有跟歐盟綁在一起才能維持在世界事務上的影響力。
其中的表表者是前首相貝理雅。這位在位長達十年的前工黨領袖較早前接受《明鏡》(Spiegel)專訪時說得很坦白,在現今國際政經格局下,國土、人口、經濟的規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歐洲傳統大國不管是德國、法國、英國雖然在經濟實力上還有些老本,但不出十年將會陸續被新興經濟體如巴西、印度、俄羅斯以至印尼超越,甚至被擠出十大以外。她們若要保持影響力,保持在全球事務上的話語權,便必須要透過歐盟這個集體發聲,便必須利用歐盟這個工具來跟這些人口眾多、經濟規模巨大的國家抗衡。
貝理雅認為,若果英國離開歐盟自己打拼,她在全球的位置及影響力將會立時下降,不要說影響政經新秩序,甚至未必能在列強俱樂部中佔一席。因此,英國需要的不是離開歐盟,而是如何改革歐盟,令它更形強大。
工黨比保守黨較親近歐盟,工黨領導層跟歐盟官員的關係也較密切,貝理雅跟卡梅倫的想法不同是可以理解的。但貝理雅的確提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值得卡梅倫及執政保守黨深思。在全球化有進無退的趨勢下,在互聯網無遠弗屆下,跨國投資者、大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主權國政府對它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只有擁有龐大綜合實力的國家或經濟體才有可能跟企業討價還價,才有可能迫使大企業接納他們制訂的遊戲規則以至法規。像美國、中國之類的超強有能力自訂一套法規或標準,要求企業遵守。相反,像英國、法國這樣的中等強國人口不過六千萬,市場潛力已見盡,她們根本缺乏討價還價的能力,只能被動接受人家的規則。
相對而言,歐盟是個人口、經濟規模跟美國差不多的巨無霸,它在打造全球政經秩序的牙力也大得多,畢竟誰也不想失去歐盟這個三億多人口的巨大市場。只要想到這一點,就不難明白歐盟的好處及重要性,就不難明白為何貝理雅認為英國比以往四十年更需要借歐盟來「狐假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