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環境局將在本周公佈玻璃樽回收徵費方案,以一個標準紅酒樽為例,生產或零售商可能要支付數角至1元,再由政府找公司把酒樽循環再造。有環保團體指現時業界回收玻璃樽必虧本,相信1元徵費有助彌補運輸費用,建議政府再擴大「按樽制度」協助回收,「市民想拎返一蚊,佢當然會妥善處理、清洗個樽畀返零售業界。」
或先向啤酒紅酒樽埋手
環境局長黃錦星昨出席減廢活動後表示,將會公佈玻璃樽回收徵費方案,諮詢公眾3個月。據外國經驗,每個標準紅酒樽的大小需徵收數角至1元。至於徵費的對象,仍須諮詢公眾,但向進口和生產商收費較容易和集中。據悉政府有意先向啤酒及紅酒樽徵費,葡萄酒商會表明反對徵費,更聲稱新措施實施後,徵費有機會轉嫁給消費者。商會更要求政府應一視同仁,向其他飲品和醬油樽等徵費。
前年本港每日有232公噸玻璃樽運往堆填區,政府有意每日回收130噸,冀回收率5成半。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稱,德國回收率達8成,認為本港目標可訂更高。她指本港玻璃樽回收公司曾反映,1元足以補貼運輸費用,但仍未彌補處理玻璃樽成本。她建議政府推廣按樽制度,加強市民分類回收意識,提升回收率,「1蚊唔少,婆婆執咗10樽有10蚊,係執好多好多報紙都未必做到。」